
网络编织着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日常生活被分割成不同菜单:拍照、晒图、聊天、更新软件,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炫耀着快乐、时髦、趣味,并在虚拟世界里生产着幻象。“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乐此不疲地消费着那些嗜血的真相,然后麻木和遗忘,真实世界似乎被某种力量巧妙地藏匿在光怪陆离的新闻或趣闻中,而事实上我们就是被消费的主角。
人们习惯把主宰自己的权力交给由虚拟世界编造出的“未来”,于是,这个由不同媒介拼凑出的“未来”就扮演了上帝的角色……我们不断用“未来”去填补身心的孱弱和疲惫,摆脱粗粝现实带来的各种愤怒和失望,“未来”就像一个美轮美奂的故事,在遥远的地方等待我们,却从来都不会出现。
文化学者戴锦华认为“镜子”作为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反映生活,映照生活,而“镜像”就是“真实”的另一个副本。在“镜子”中,现实和理想互相折射、东西方文化观念相互交错、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思想互相碰撞……在这个渐趋多元而又彼此叠加的文化空间之中,当代艺术也犹如一幅雾中风景。
此次展览所在地位于一片新开发的区域,拆迁之后的这片土地既是“故乡”,也是财富聚集地和未来之城,2000年以后“拆迁”已经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符号,当土地脱离了“物”的价值和意义,人也就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同时又是失去故乡的孤儿。在这场由金钱主导的变革中,未来和过去划上了一道分界线,并在与“故乡”的告别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
此次参展艺术家郝雪鹏、李宝荀、李璟、凌惠华、时砚亮、吴允铁、毋蓬勃、郑强分别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伴随着这个逐步市场化的时代,在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90年代,神话已经被瓦解,新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这八位艺术家在不同的媒介和风格中几经转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他们不同于更早时期60后那一代的艺术家,对于社会变革他们的集体意识薄弱,更多是从日常生活入手去反观自己的绘画方法,也不同于所谓的青年艺术家,经历了十几年的艺术创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不断对各种观念、流派进行过深入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