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刘懋廿架上语言个案研究展

  • 展览时间:2018/10/19 — 2018/10/291035
  • 展览空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艺术家刘懋廿,早年毕业于西安美院,毕业后在一所大学教书,后离开教职,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探索生涯。其为人,好沉思,喜孤独,耽于寂寥,拙于应酬。


他的创作多基于他早年陕北那片土地的生存经验。这种经验铸造了他的感受系统,并使他对这片由沟沟峁峁构成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息的人们,有一种绝望与希望、苦难与救赎、悲苦与歌唱相纠缠的诗性体验。成为自由艺术家并定居北京之后,漂泊的身份给了他宽广的沉思空间和张力。他一年里有10个月的时间,是在陕北、甘肃、青海、西藏以及云南的写生创作中度过的。但我们从他的画面中可以发现,他到这些边远地区的写生创作,完全不同于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界所形成的“边疆”潮流。这种“边疆”潮流是把边疆和边疆的人作为不同于中原和江南的“异域”风景来对待和想象的,即使画的是这些地区的人及其生活场景,但这些人及其生活场景也都被画成了“风景”,所迷恋的是它们的绚丽的色彩、异样的生活。但刘懋廿所体验到的不是作为“异托邦”的“风景”,而是土地与人、生存与神性之间的关系。这使他的画面语言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粗粝的真实,一种将生存与救赎结合起来的本土真实经验的深度。


这不是一种被伪饰的经验,也不是被“移植”过来的经验,而是一种当代的本土经验。刘懋廿的架上艺术是这种直接的本土经验向形式语言的生成。在此过程中,刘懋廿关注的不是架上绘画的西方传统,也不是架上艺术的中国化,而是当代本土经验如何转换生成自身的架上艺术形式语言。


本次展览,呈现了刘懋廿2011年到2018年近七年的创作面貌和变迁。这种面貌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2011到2014年的油画。这些油画以一种具有强烈表现的半抽象风格赋予了土地与人、生存与神性、苦难与救赎相纠结的本土经验以一种诗性语言的形式表达。第二个板块(主要作于2015-2016),是一些纸上作品。这批作品一方面呈现了艺术家由于长期习练书法而产生的对纸质材料的迷恋,另一方面则呈现了艺术家对土地与人、生存与神性、苦难与救赎等经验的形式语言表达向平面化、符号化方面的大踏步转换。此前油画中深度空间在此消失了,画面主要由色线-色块与吸收自壁画、岩画中以及生活经验符号的平置、叠置构成,散发着童稚和轻松的气息。构成了本次展览中相对欢快的乐章。第三个板块是2017到2018年的一批综合材料作品。其中的材料是刘懋廿从陕北油井收集到的带彩的泥土、以及土地上的禾杆和果实等。在作品中,这些材料一方面呈现出其自身作为物的肌理、质感,另一方面组织它们的则是色块和符号的平面构成。尽管仍然围绕着土地与人、生存与神性、苦难与救赎的本土经验主题而展开,但材料的物的物性与形式表达的符号化之间,却构成了一个张力关系的维度。第四个板块,也是综合材料(主要作于2018)。但这批作品的材料主要是艺术家从其早年参加革命的先父遗物中选取的。在此,土地与人、生存与神性、苦难与救赎的经验主题似乎转向了生活中的时间的销蚀与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物本身的符号性得到了彰显。但也散发着一种质疑:物对记忆的承载是否能够抵达永恒?


从刘懋廿的这些创作中,人们不难断定其中的许多图像符号和色彩与西北高原的壁画、岩画、唐卡甚至民间经验之间的深度关联,但是主导它们的却不是这些图像、符号和色彩的传统,而是本土的土地与人、生存与神性、苦难与救赎等当代经验主题,使它们从原有的领域脱域,并在表达当代本土经验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在此,刘懋廿的创作个案,促使我们思考本土的当代经验的架上语言的形式生成的机制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以“叫魂”名之,这取自这次展览的一幅作品名。大家也都知道,中国民间有一种神秘的仪式,当一个人的灵魂丢失之后,可以通过一种仪式呼唤无家可归的灵魂返回身体。因此这个展览和研讨会的更深地触及另外两层意思:架上艺术是否可以通过植根本土当代经验的语言形式生成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通过对本土经验的土地与人、生存与神性、苦难与救赎等经验主题的图像表达,是否可以启示一条意义救赎的路,来安顿我们那游荡不定的灵魂?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