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作为古都之名,早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代名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就有“乐水”“乐山”之趣,在生存上必有依山傍水之乐,在政治上更有长治久安之梦。有山有水,百姓才能长乐平安,国家才能安定康宁。所以,山水与长安不可分,长安山水通华夏,天下山水望长安。
余北上长安工作近三十年矣,诗书画印,传承有序,倾心美育,桃李芬芳。长安虽曰“他乡”,却已成为“故乡”,良以有也。于此期间,曾多次举办过个展,此次画展乃第四次个人画展。蒙“海霞天地美术馆”厚爱,规划场地,精心布置,使拙作有机会“亮相”于书院门,向古城观众汇报,并与何老大作共陈于一楼,甚感荣幸,亦惴惴不安。
书画曰“小道”,实有大道在其中。虽几十年如一日,矢志问学,展纸挥毫,偶有佳作,总不如意。幸余秉性朴拙,尤知勤奋。虽无家学,然天性得之。取法先贤,心摹手追,自悟难得之画理,留心翰墨,体认玄妙之节律。读书养气,游历写生,交友明理,似可悟道。
画法精纯,大道至简。历代经典作品,均可摹其迹,师其心。荆关笔意,在崭然突兀中练就。董巨墨韵,在深厚清爽中显现。营丘寒林多奇致,华原大石最雄强。元四家放笔皆妙,明四家收笔亦奇。四僧不衫不履,四王文质彬彬。黄宾虹浑朴深厚,张大千奇逸清雄,都在学习中兼容并蓄,奔来腕底,以至长安画派亦可资借鉴。
惜余初到长安之时,长安画派诸家已相继谢世。何海霞先生虽还健在,然已北上京城,未能拜见,尤以为憾事。好在其论画语录流转于弟子手中,予有幸参与整理。虽不曾与何老谋面,然杷梳其论画章句,秉受中国画传统画法和画理之熏陶,犹如聆听何老谆谆教诲,明心开悟,更加坚信了传统意识。
通过与赵振川老师接触,间接地了解了赵望云“直面生活”之路,也明白了长安画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理,更加坚定了“到生活中去感受”之志。从游历泰山开始,就已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近年来,又率团开始“三山五岳游”写生活动,使吾国山水之美,在胸中反复激荡。
为了研究石鲁,曾拜访石鲁夫人闵力生,先生以《石鲁学画录》相赠。遂以传统、生活、心源三位一体之论,去完整地理解石鲁画论精神,更加明确了心源之道。
予晚生半世,不能受三家亲炙,然私淑其艺久矣,深悟个中三昧。不学传统,难有高度,缺乏生活,难于发展,不得心源,无法自立。能使三者达到高度融合之境,便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然而“微斯人,吾谁与归!”
徐步
时戊戌秋七月二十日
于长安天籁山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