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宝玮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是一种空间的游戏。建筑师就是一个沉迷于空间游戏的孩子,不断追求着空间的理想和理想的空间。
在万千变化的空间中寻觅,建筑师总盼望着那偶尔闪出的诗意的霞光。那是依靠纯真的努力才能发掘到的建筑本质所具备的诗的矿藏。
老子对建筑的定义是:“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砌墙架屋,安窗立户,为的是要用那中间一无所有的“无”。难道这不会让你感到建筑本质上辩证而灵动的诗意吗!
无垠的沙漠和辽阔星空下的金字塔,将你带入宇宙的庄严,历史时空的穿越!
教堂高入天际的尖顶,拱窗缤纷的色彩,引导你对伊甸园的向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是否已让你走进了“天人合一”的桃源世界!
……
只要真诚地努力追求,诗意的闪光就会在空间中出现。
白羽多年来,抱着孩童般的纯真,排除繁杂的世俗干扰,执着于建筑创作。努力寻找在独特时空下,从物理环境到心理感知的“真实”的建筑诗学。现在将部分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愿白羽继续坚定、愉悦地走向远方!
二零一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白羽
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白羽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曾在原建设部直属设计研究院工作多年,主持或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百余项。其间,作品获得多项国内外规划设计奖,如:IFLA颁发的 Award of Excellence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河南省勘察设计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集团等单位和机构颁发的规划设计奖项。
后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创始人,建筑教育家张宝玮教授。博士论文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北京市教委颁发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在从事规划设计实践及科研工作的同时,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等高校。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聘任为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
2017年,作为此间营造·北京此间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首席设计师、艺术总监,开始了独立的关于不同尺度和类型的人类栖居场所的设计与咨询工作。
展览简介:
构 境 澄 明
我对一种基于“真实”的建筑诗学的探索与实验
白羽
(恭王府中青年艺术季参展艺术家)
大约在十年前,也就是在我从业三四年的时候,感觉到一种呼唤逐渐强烈,那就是应该去主动、独立地思考,什么才是在祛除多重浮躁的意念后,在懂得观照外物与内心时,所应强调的设计价值。我相信,在一个符号化的附会意义泛滥的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属于真实与本质的诗意世界。在那个时候,这一感受还仅停留在模糊性和直觉性的层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在不断思考应该如何抓住我所提倡的和觉得珍贵的东西,如何将这一感受清晰地描述出来。
后来我尝试着将这一感受称为“一种基于‘真实’的建筑诗学”,“一种”是想表达这并非全部,只是时而隐藏时而显现的多重价值体系中的一种。“基于‘真实’”是指这并非教条,而是想表达当我们飞离“真实”的时候,不要不再回首,无根悬浮。而是应该在苍穹与大地之间的无穷张力中寻求一方安居之所,一片自在之地。这样中间状态的营造学正是我希望探索和呈现的一种建筑的诗学。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哲学层面将这一人面对世界万物敞开的“无遮”状态称为澄明之境。澄明(Lichtung)一词源于照亮(Lichten),照亮某物即使某物轻柔,使某物敞开。澄明(Lichtung)是法文Clairiere的直译,仿照“森林化”(Waldung)和“田野化”(Feldung)所构成。其原意是在森林中开辟出一块空地,使森林在某处没有树木,这样的自由之地即为“澄明”。这种照亮黑暗的澄明之光,即无遮。因此,我在主标题中借用了“澄明”一词来总结我所希望表述的那个属于老子、庄子、陶渊明与海德格尔所向往的“真意”世界。我相信,自立天地间的澄明之境可以对营造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通过营造学的努力可以进一步让我们感知到世间的澄明。
本次展览从5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我所能把握和理解的“真实世界”的“样貌”,分别是:1、时空的博弈;2、建造的诗学;3、自然的力量;4、物与我的对话;5、承载生活的“舞台”。进而从每个方面谈到了我从业约14年来,在一部分设计作品、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中所做的探索和实验。这其中有建成的也有未建成的,有所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的成果,一些作品还是自己提倡的设计价值观的反面,在此一并以批判性的视角反求诸己式地呈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