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杨培江在乡野现场进行写生的系列作品——它表达了一种即兴创作的特殊方法,到他的如同视觉测验一般的水墨画创作,再到他的水彩画系列,我们不妨把他的水彩画创作看成是纤维的染织与上色——他不过是用了水彩的颜料去“漂染”了乡土社会与世俗生活的
“遮羞之布”。
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确实创造了一种剧集的效应——把一种道听途说式的观看与个人灵感结合起来,恰好表现了一种民间传统式的思维与信念;一种个人记忆对于现实的改写和编造;它们共同散发出一种迷走神经失灵的困境与发现的狂喜之间的情绪迷幻药式的精神感受。
最后,让我们在杨培江的手稿面前凝神定思,人类当然无法像平克所说的——像一只蝙蝠那样去思考,因此,我们又怎么能完全知晓杨培江的精神意识的奥妙呢?不过,与成为一只蝙蝠的想象相比,幸亏有了绘画,人类可以籍此而相互交流与分享,这一透过绘画进行分享的历史已经有三万多年了,它要比文字出现的历史更加漫长。
所以,尽管文字是智慧的信息载体,正如中国古人所描述的宇宙模型——天圆地方,它代表着文字——知识的文化传统。不过在透过绘画而共享的世界却具有更大的多样性,难道不是这样吗?看看杨培江吧,他集一个日常的目击者、视觉药剂师、匠人和民艺制片导演为一体,他创作的由油画、丙稀、水墨和水彩所构成的“连续剧集”讲述着语义丰富的主题——在这个持续发展的剧集中,各种可能性都有出现,在他的世界里:天是方的,地却可能是圆的。
展览分为四个系列主题进行展出:“乡野的呼喊——日常现场的目击记忆”“游走的神思——视觉药剂师的墨迹测验”“精神染织坊——‘漂染’的匠人”和“手稿如影——‘民艺制片厂’的分镜稿”,分别对应杨培江的丙烯、水墨、水彩作品和创作草稿。
系列1:
乡野的呼喊——日常现场的目击记忆
该系列呈现的是杨培江到乡野现场进行写生的作品,表达了一种即兴创作的特殊方法,它是一种“道听途说”式的观看与个人灵感的集合体。这种方式恰好表现了一种传统的、民间式的思维与信念,一种个人记忆对于现实的改写和编造,类同于创造出一种迷路的困境与发现的狂喜之间的情绪迷幻药效应。
系列2:
游走的神思——视觉药剂师的墨迹测验
该系列集中了杨培江的想象性作品(水墨材质)——所有的题材都指向了普罗大众的世俗生活,但是,其强烈的个人记忆与想象却赋予了画面以神话和寓言一般的色彩。如同潮汕地区的“夏加尔”,杨培江把底层的世俗景象改写为超现实的魔幻之国,就像是一个滋养出各种“民间科学家”的精神乐园,其狂放的水墨笔触与渲染的效果似乎又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心理上“墨迹测验”——这个测验没有结果,却唤起了情绪的连锁反应。如此,杨培江的该系列创作堪称为一个“视觉药剂师”。
系列3:
精神染织坊——“漂染”的匠人
该系列全部为杨培江创作的水彩画,在题材与风格上与前两个主系列的作品没有大的区别,这方面说明了杨培江的创作在个人选材与风格上的一致性——并不会因媒介材质而产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杨培江在受教育时的专业背景。也因为如此,杨培江于水彩画专业所获得的经历发生了一种裂变——我们不妨把他的水彩画创作看成是纤维的染织与上色,他不过是用了水彩的颜料去“漂染”了乡土社会与世俗生活的“遮羞之布”。
系列4:
手稿如影——“民艺制片厂”
该系列将全部用于展示杨培江的各种手稿,包括油画、水墨和水彩等。
由于手稿的内容丰富而多样,且更因为这些手稿其实就是杨培江的个人记忆的印记和路标,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杨培江开设的一间面对民间社会的动画工厂,这个“民艺制片厂”从不间断地创作、复制出各种各样的承载记忆的分镜头,有待着进一步“变成”独幅作品。
冯原
2018年6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