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节选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李端《胡腾儿》节选
中国古代有许多描写舞蹈的优美诗句,透过这些字里行间,我们想象着舞者的容貌形象、衣着穿戴和曼妙身姿。更为难得的是,丰富的画像砖石、壁画、传世画作等图像资料使舞者的形象跃然于眼前,我们能够愈加真切和直观地感受舞蹈的律动。
敦煌石窟,世界瞩目的壁画、彩塑艺术宝库,保存了上迄北凉下至元代丰富的乐舞形象:窟壁上部凭栏奏乐起舞的天宫伎乐、窟顶和龛楣内外自由翱翔的飞天伎乐、说法图中手执乐器灵动婀娜的经变画伎乐……他们是千年前的舞者,穿越时空的隧道,从大漠深处的窟壁坠入尘世,翩然起舞,天衣飞扬。他们是千年前人们信仰与生活的缩影,亦是后世探究中国古代舞蹈的珍贵蓝本。本次展览围绕壁画中的舞蹈形象,集中展示国家大剧院藏敦煌乐舞题材艺术品和壁画摹本,为观众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壁画中舞蹈形象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与观众一同感受敦煌壁画中的舞蹈神韵。
一、古朴刚劲——北凉至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
敦煌艺术的早期阶段包括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和北周,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迁徙融合的时代,也是舞蹈艺术交流发展的时代。北方地区的舞蹈吸收借鉴了中原、西域、高昌、鲜卑、天竺等多个地域和民族的舞蹈艺术精华,同时也为隋唐舞蹈开启了先路。
北凉至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主要有天宫伎乐、富于舞蹈美感的飞天伎乐、药叉、供养菩萨和供养人伎乐等,集乐、舞于一体,以演奏乐器为主,舞蹈为辅。画面构图相对单一,线条及用色古朴,多为单人乐舞,人物体态粗犷,动作较为简单,舞风豪放雄健,代表了敦煌早期壁画的艺术风格。
二、恢弘气度——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舞蹈
隋唐时期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立的局面,走向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音乐舞蹈领域,吸收融合了南北朝、西域、波斯、中亚、东亚等地的乐舞艺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这一时期的敦煌艺术高度发展,壁画上的舞蹈形象尤为绚烂夺目。隋代的飞天伎乐一改北朝古朴粗重的形象,姿态愈加灵动舒展,拧旋、腾跃、翻飞、俯冲,轻盈飘逸,富于舞蹈韵律与美感。
初唐时期,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幅经变画。画面前部的宝池舞台上,是以组合形式呈现的乐舞场面,脱离了奏乐的专业舞伎在精美织花舞筵上肩披长巾翩然起舞,乐伎分列两旁伴奏,盛大恢弘的场面烘托出极乐世界祥和欢愉的氛围。盛唐开始,以琵琶、腰鼓等乐器为舞具的舞伎形象逐渐增多。经变画中的舞伎体态丰满,姿态优雅曼妙,拧身、出胯、提肘,呈现出独特的“S”形三道弯形态,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等组合形式,异彩纷呈。
三、承袭与创新——五代至元代敦煌壁画中的舞蹈
唐代之后,敦煌艺术经历了五代、北宋、西夏、元四个时代,前后长达四百余年。五代、北宋时期,敦煌地区为曹氏归义军所控制,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繁荣,为开窟造像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大幅经变画中的舞蹈形象,在画面布局、舞姿、舞具、服饰等方面大多程式化地沿袭了中晚唐传统,不同之处在于,此时经变画中开始出现舞袖的形象,一些富于情节和生活气息的世俗乐舞场面增多,如酒宴乐舞、嫁娶乐舞等等。
西夏政权建立后,继续在敦煌开凿洞窟,壁画中的舞蹈形象造型独特,常见拧身、开胯、端腿等特殊舞姿。元代壁画中密宗题材十分突出,出现了新的绘画风格,舞者形象、舞具及舞姿一改前朝风格,反映出游牧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