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我们会在儿童的绘画世界中找到我们孜孜以求的敏锐、生动、自由和质朴;
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所谓的“儿童画”被模式化和规范化扼杀了这些宝贵的特质。
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作品中,除了看到不同小朋友对世界,对生活,对自我的鲜活呈现,也指向关于绘画、关于艺术的本质。
在某些层面上看,不论年龄、不论方式,艺术的追求总是殊途同归。
——曹悦
孩子们自由表达和创作的源泉,源自于内心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他们观察和汲取着周遭的事与物,我们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把这些观感表达出来,这些画面记录着他们对身边世界的感知,有些作品能够有相对具象的图示,让我们知道寻常事物在他们眼中的样子,而有些作品则拥有自己的情节和故事,记录的是记忆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或身边发生的趣事。
此次展览中,有许多作品都是3到5岁孩子的创作,这些作品全都是用色彩来表现的,是他们对“情绪”“声音”“温度”等抽象概念的感知。虽然只有色彩的涂抹,但也表露着他们的喜好、选择和偏爱。此次展览名为《看见“我”》,正是我们想要从孩子的视角,让家长们能够看见这些表达和成长,看见每个孩子内在的不同,看见他们背后的能量。
我们希望通过在文林美术馆为孩子们筹备一场专业的艺术展,把他们自己的作品与想法展示出来,不是以儿童画的角度,而是以作品的姿态。不仅让他们能够换一个场景和角度观看自己的作品,更希望这次展览作为他们的成长标记,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表达,让他们建立内心的自信,继续自由、大胆、开放的去探索这个世界,让艺术成为他们释放自己想法的窗户。
同时,通过在展览上观看其他同龄人的作品,感受不同的主题、内容和思想。让孩子们在懂得欣赏他人的同时也理解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能展示出丰富的可能性,每个个体都独特且珍贵。
——李星辰
Chapter One 我感受的
罗斯科的作品呈现在画面上的都是一些色块与色块的并列,他对自己艺术作品的解读是:“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们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一些人在我的画面前大哭,说明我的确表达出了这种感情”
我们面前这些3到5岁孩子的作品中,包含着对于“情绪”“声音”“温度”等抽象概念感知,以及他们对这些感受的色彩表达,这些作品或许没有具体的形状,但我们能够感觉到画面流露出来的不同感受——或许平静,或许热烈,这就是色彩调和变化产生的魅力。
在孩子们的作品中,色彩的表达同样是多变和多样的,因为对于世界的观看,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独特的个人视角,对于相同的事物都有着不同的观察和感受,孩子们的画作,就是他们内心的表情。
Chapter Two我的故事
如果以纵览时间之轴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人生,它会是一幅幅情节与片段画面所组成的绘图长卷。5-12岁作为人生最初的启程,充满了更具张力与稚真的故事脉络,故事的情节或许是一次旅行,一场梦境,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片段。然而这些精彩细腻的人生段落在多数人成年后却都被遗落在了记忆的角落。
但与绘画的相遇,让孩子们有了以自我的视角把这一切表达和记录的可能,每一张画作都是孩子自己的讲述和还原,每一张画作都由他们去安排和组织不同的元素,不同的色彩,每一次都充满变化与惊喜。成长与梦境、现实与童真通过孩子的画笔被一一演绎成了我们面前这些灵动的画作。
若人生真有所谓梦幻般的开局,我们以为,由此而始。
Chapter Three 我热爱的
热爱源于我们对自我的发现与表达,通过信任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发现大千世界的种种趣味与生动,观察它、表达它,以自我的方式和感触将之呈现出来,那种油然而生的投入与热烈,便是一幅画作,便是一种艺术。
热爱将激发和启迪我们对自我更好的期待和认知,聚合起强大的自信,由此构筑起我们独一无二的标签。所有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都来源于强烈的自我与热爱,孩子们通过绘画去表达自己的的兴趣和喜好,去选择自己喜爱的主题作为创作的内容,投入自己的热情和精力,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记录。
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会是重复主题的复制,而是孩子对于世界的不同热爱和表达,对自我的理解和探索。通过他们的画笔引领我们进入他们的艺术视野,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Chapter Four 我的世界
自闭症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不同的是,自闭症孩子的世界里多了一扇坚硬的大门,这扇大门关闭了他们与外界的链接,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能被开启与看见,于是他们被困顿在狭小的门后孤独自转。绘画能够给那些无法通过语言、表情和互动来表达自我的自闭症孩子,提供一种艺术意义上的表达方式,让他们通过色彩、图案的起伏和变化来倾诉他们的情绪、感受和内心,把难以传输的自我世界转变成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
也许绘画并不是那把开启大门的钥匙,但它可以成为那支敲响自闭症孩子的内心并获得回应的画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