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读”郭志锋视觉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8/07/13 — 2018/07/20959
  • 展览空间:恩来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物读”——写在郭志锋视觉作品展之前


“如果一种表达不与那个时代的意识相一致,如果一种形式不反映那个时代的某种意义,那么它既不能刺激感知,也不能成为一个恰当的媒介,而只能被忽视或误以为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引用了物派代表人物李禹焕的一段话,如果在这儿认定郭志锋的展览和“物派”有关系,那必然就产生了误读!物派的“物”一直没能说清楚,和中文理解的“物”是不一样的,为了说清楚暂时界定为“关系的存在”。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近义词: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见微知著 问牛知马 闻一知十 融会贯通 一隅三反 抛砖引玉。


反义词: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囫囵吞枣 生吞活剥 食古不化。


举一反三和其近义词很遗憾在中国历史中很难行出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千年不变,中国语言文字源出智慧,行出来的却是完整的反义词。举一反三尽人皆知,真如此所思所想付著实践,那么科学理性的思维早就出现了!偏偏不是这样,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才是民族性格,几乎所有褒义的词汇在中国社会只是口头耍宝,审时度势的现实利益考量,所有政治、文化、生活都构建贬义词的现实。


郭志锋的行为作品《危险阅读》:一块尖锐棱角的夺命石块悬置头顶上方,绳线绕在指上,阅读的危险不言而喻!这次艺术家的个人展览命名也有“读”这样的字眼,是与郭志锋的生活与作品相一致的。


举一反三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即发散性思维。郭志锋把阅读积累的思考落实到具体之物上,气球、书、日常工具在“捆绑植入”的总体控制中发散着视觉呈现的可能性,综合总体的艺术实验转喻了“物”,形成独立的艺术语言,是举一反三的实例。


知、言、行、意的分裂的文化需要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文化人来完成合一,艺术家郭志锋强有力的思辩“愤而启之”!


李禹焕的话语是要为“物派”正名的,所指“物派”有些费解,倒像是为郭志锋作品准备的评述。“物读”设定了思考的场域,在郭志锋“读”的语境中,汉语文化圈模棱两可的模糊性消失了,精确的“物语”必然要以自由的心来解读。


吴以强,2018.07.04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