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5月16日,迎来艺术家曾扬在空间站的第四次个展,此次展出的作品《阿弥陀佛无量寿世界》系列,可以看到其作品具有敦煌写经的笔意,线条流畅自然不刻意造作,心无旁骛。《一元万佛》系列记录了曾扬在佛法践行和认知上又一个时期的递进,不再是宗教化和具象化的图绘,却意在指向超越二元世界,趋向一元的真理属性。
他认为“万佛”和“一元”,代表了信仰的两个阶段。“万佛”象征了宗教化的阶段,而“一元”,指向了信仰的真理属性阶段。在信仰宗教化的阶段,重大的课题包括——善恶,戒律,修行,宗教化是一个推高二元对立性的阶段,是二元世界的高级产物。而佛法至高的境界是“一”,这个最终的“一”却未必是绝对修行的结果。信仰的更深层阶段,是真理属性的阶段,二元对立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唯一的意义。
曾扬认为:“艺术是二元的产物,而生命形态的最终归宿是走向一元。艺术的二元性决定了它对于生命层面是一种损耗。未来或许会出现一种趋向于一元属性的艺术,它不再追求形式,技术,流派,观念的创新与迭代,也不再唤起灵性层面的潜意识洪流,甚至不再主导灵魂的救赎。它只关注于与真理属性的合一。”
在此次展览中,古老宗教题材内容配之金的材质两者相得益彰。但曾扬希望,人最终可以超越宗教的二元对立性,回归到真理一元的彼岸。(文/卞俞涵)
万佛一元
“万佛”和“一元”,代表了信仰的两个阶段。“万佛”象征了宗教化的阶段,而“一元”,指向了信仰的真理属性阶段。
在“万佛”阶段,佛、菩萨、圣贤、神、仙、先知满天飞,各种宗教的概念充斥脑海,人生活在与此世界平行的另一个由宗教概念构建的宗教化世界中。在此世界中,解释一切已发生的现象和指导未来行为的理论都与现世的科学观方法论相异。
在信仰宗教化的阶段,最重大的课题包括——善恶,戒律,修行。这是一个推高二元对立性的阶段。善恶,戒律,修行三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个统一的谜底。那就是“二元”。
“善恶”字面上就能看出浓厚的二元属性。而“戒律”与“修行”背后都暗含了一个抑止的对象和一个趋向的目标。这又是一对二元对立体。
善恶,戒律,修行是二元世界的高级产物。
佛法至高的境界是“一”。禅宗中那个有名的横批“不二”,以及代表“禅”精髓的一根手指头,都在暗示“一”才是最终的答案。然而这个最终的“一”,却要用“二”的方法去得到,你有没有看出问题的所在。戒律与修行真的是通向一元真理的钥匙吗?
六道轮回图大家都见过,三界六道被扁平化为一个圆盘,阎罗王手执圆盘的两端掌控了世界的轮回。“阎罗王”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真正的指向就是“二元”。假设你是阎罗王,你会怎么抓这个圆盘。没错,就是抓在圆盘两个对称的端点上,就像抓方向盘一样,这样最省力也最容易掌控。这两个端点具备了最明显的二元对立属性。
这两个点代表了什么,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科技”。
宗教与科技同源,科技最后转化为宗教,宗教又成为科技这栋大楼的一块砖石,如此循环往复。
想想当初怎么信的宗教,因为你觉得它比现在的科学更加科学。再想想怎么信的科学,因为科学给你许诺了一个如宗教中伊甸园一般的未来,你把它当做信仰。
2017宗教史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它彻底动摇了所有传统宗教的根基。如果一个还没来得及接触和虔诚信仰传统宗教的人先看到了这两本书,那他大概不会再信仰任何传统宗教。
起初我认为这两本书代表的是纯粹的科技,后来发现,这两本书是真正的宗教书籍。它树立了另一种宗教,它的名字叫“科学教”。《未来简史》的终局,数据主义。数据演化为人类新的信仰。掌握科技的人成为神级存在,取代了至高无上的“神”。这不就是宗教吗?是的,宗教与科技形成闭环,闭环代表了轮回。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是无神论和自由主义的毒药。而对于深陷传统宗教的人来说却可能是一剂解药。是的,一个没有中毒的人让他服用解药,只会使其中毒,而一种性质相反的毒药,却可能是另一种毒药的解药。强酸,强碱都是毒药,而当他们相遇,却中和成无害的盐和水。
当《人类简史》与传统宗教相遇,产生的结果,可能导致——宗教中真理属性的部分与捆绑真理属性的宗教部份分离。犹如金矿与纯金,当纯金从矿石中被提取出来的时候,矿渣就失去了意义。
信仰的下一阶段,自然就是真理属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元属性如太阳当空升起,二元属性变得黯淡无光。二元对立依然存在,但已经不再重要,不再是唯一的意义。犹如从极遥远宇宙看尘埃一般的地球,已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甚至分不清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善恶,戒律,修行,依然存在,但已不是过去的善恶,戒律,修行。过去无法逾越的高山,因为视角的改变,变成了细小的沙粒。
真理属性与宗教永远是伴生在一起的两个物种。犹如法老宝藏外面永远有巨兽和机关守护。
我猜测,真理属性是无法通过修行而得到的,但可以以降维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低维度的世界。(此处省略数千字) 修行能实现层级的跃迁,但层级本身是一个闭合的循环,单纯的修行也许意味着绝对的轮回。是的,修行也许是二元世界的最高级产物,它披着出世的外衣,而背后是轮回实质。
还记得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描述吗,他坐在菩提树下,放下了一切修行……
禅宗也描述过最后的修行是“无修”。
另一个禅宗的公案——祖师甲问祖师乙:佛经中哪些是佛说的,哪些是魔说的。祖师乙答:都是魔说的。祖师甲笑道:没有什么再能难倒你了。
当你把真理属性握在手里的时候,意味着你手里同时还握着宗教。最后一步,把两者分离,放下宗教,与真理属性合一。合一不是修行。(此处省略数千字)佛说,当你乘着船渡过大海到达彼岸的时候,再把船放下。
不推开宗教殿堂的门,难以寻得真理的宝藏,这个门是“法门”。在二元对立到极处的地方暗藏着真理之门,它或许不限于何种宗教,何种法门,甚至何种科学。(此处省略数千字)
艺术只是“赋形剂”。艺术的终极形态同样是“宗教”,与“科技”。赋形剂是用于粘合药物有效成份的粘合剂。(比如大山楂丸的有效成份是焦三仙,赋形剂是蜂蜜。)
用电影情节来解释一下。《阿凡达》里面的外星部落在人死的时候围坐在他周围,跳一种奇怪的舞,唱一种奇怪的歌,形成统一的能量场,使死者的灵魂得以超度。这种歌舞就是艺术的终极形态。宗教使用艺术的外壳,最终完成灵魂层面的救赎。
科技方向,电影《异形.契约》里面由人工智能仿生人所设计、培育出来的生物怪兽,这也是艺术的终极形态。它代表了肉体层面的超越。
现在的艺术,大多停留在以流派,技术,观念,文本为主体的物质层面阶段,未来的艺术,向上会突破“灵性的释放”,“灵魂的救赎”。向下会突破“微观”,“宏观”,“时间”,“空间”的设限。这些,过去文明的艺术都曾达到过,只不过现在再循环一遍。
艺术是二元的产物,而生命形态的最终归宿是走向一元。艺术的二元性决定了它对于生命层面是一种损耗。(此处省略数千字)未来也许会出现一种趋向于一元属性的艺术,它不再追求形式,技术,流派,观念的创新与迭代,也不再唤起灵性层面的潜意识洪流,甚至不再主导灵魂的救赎。它只关注于与真理属性的合一。(文/曾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