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与线条

  • 展览时间:2018/05/26 — 2018/08/26814
  • 展览空间:杭州净慈寺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尺   度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外相所显,多由内心生起造作而有指引,心若不动,则一切皆是空相,即无所著。但观世间众生,皆因业力所引而生娑婆,若想于心、性、行上不起执著,实为难事,故而佛陀因众生业习不同,示众无量法门,对应不同烦恼的生起。以此而言,佛法的修证,实则就是人性的修炼,是对于人意识行为的校正。


佛教所讲法门,多是有针对无明烦恼而生成的,或一法一用,或一法多用,唯有一类,是一法通用,此法即为戒法。佛教传入中国,因弘化之需,呈诸多门类,常言八宗(禅、净土、真言、律、天台、华严、法相、三论),此中所分,为接引不同根基众生而有,于佛法无所分别。八宗法要各有不同方向,唯独戒律一门,其它七宗皆不能舍,舍则于佛法智性了不可得,所以戒律相当于佛法修证里的中枢神经,法不破,道相随,法若失,则道亦远去。


戒,非佛教专有,人性修炼亦是不能离开戒法的存在。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皆是戒的校量范畴,所以戒是一种秩序,是人性道德、思想、行为的规范。佛教讲五戒(杀、盗、淫、妄、酒),其中前四戒是与人道修炼的根本准则相同的,而“酒”容易让人心智迷失,造成前四种戒法的毁犯,故而佛教将其纳入五戒之中,以作防范。佛教的戒律分为二大类,止持与作持,所谓止持,止为制止,意即制止身、口不作诸恶。依止而保持戒体,戒体依存于止持细行之中。所谓作持,作为造作,即策励身、口、意造作诸善业。止持注重防范而保持戒体不失,作持注重培养而保持戒体不失。


刘正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认知,并在思想和行为上融古达今,将自我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感受,表现在极具现代意义的画作之中,这种表现的内质,需要你走进他的人文艺术思想中去解读,就如佛教所言: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在对佛教戒法的理解上,刘正老师以尺度为准绳,以罗汉为形象,在瓷板上勾画出自己的认知,既有罗汉活性的表现,又有戒法线纹的规范,规范之内随心自在,规范之外不可逾越。


戒,并非是一种呆板的约束,是对不善心性的防范,是对行为造作的规范。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