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超弦”从气韵生动到极简素朴黄藏右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8/03/17 — 2018/04/081190
  • 展览空间:M-ART艺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抽象绘画为谁而为

——黄藏右作品序

王林


传统美学讲究“气韵生动”,是一种以一驭万的说法。气之为韵要达到生动,来自虚实之间画家对审美关系的精准把握,以至于把气的无形的精神性当作人与艺术品的内在能量去领悟,并以此作为价值判断的根据。


对于绘画的现代性而言,起码有两个要求:一是文化意识的个体化,由此和具体独特、现世存在的人发生联系;二是艺术语言的知识化,其创造性当随今天的思维方式及科技状况而有所改变。


正因为如此,谈论当代艺术更需要感性之于理性的力量,这一点对具有绝对性和极端化的抽象绘画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黄藏右的绘画创作是从台湾抽象水墨开始的,尽管他使用的颜料是打底剂混合水性的丙烯。这种材料使用的好处是:易于形成高低变化的肌理和黑白关系的基调,有利于改变文人书画囿于惯性浸润的单薄效果,可以在更大尺幅和厚实的底子上自由发挥。更进一步,则是绘制过程的乱中取胜,以无序的偶然性来改变色彩与块面构成的模式化,于表现倾向中抒发胸中块垒。值得指出的是,画家注意以其异质性突破现代主义情结,从中呈现出位之思的当代诉求。不管是现成品置入,还是图案纹样并置,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画面的统一性,力图增加视觉感受的复合度。


本来,黄藏右可以这样一直画下去,成为一位很有延续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如刘国松、陈正雄等台湾艺术前辈之所为。但他在2008年画完数幅大画之后竟然蛰伏七年,然后摇身一变,于2015年另辟蹊径,开始创作《波·粒·超弦》系列作品。我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画家经历了什么,其蛛丝马迹显然与作品《量子山水》有关,之后他对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兴趣,让自己的创作热情陡涨,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间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品制作仍有肌理、黑白及色彩关系的复杂度,画家对于响亮色彩的对比效果,始终情有独钟。但新近作品的突出之处,乃是尽量除去客观载体(如山水秘境、大地景观)和主观表现(如内心迷失、情感苦闷)的因素,让绘画还原到元素化的极简状态。冷抽象式的追求,与极简主义艺术及孟菲斯设计倾向的视觉经验不无关系,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惊。这种表达不预设主客观意义,成为物与人、科技与人文相互激发、相互发生的创作过程。


黄藏右说“他的新系列作品是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而引发”,其水墨韵味的创作形式,解构成《波·粒·超弦》系列的个人化差异性的创新风格。后现代思潮扬弃传统美学的意义与目的,打破以「美」为标准的终极要求,把「荒谬性」作为「反艺术」、「反美学」的核心理论,从而展现出真正的创作自由,将艺术创作引导至多元、无边界的扩散领域。


画家认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是个能量问题,而整个艺术创作活动也是一种能量形式的传导”,因此他延续着中国美学气势磅礡的精神性,一直到意识能量的主体性探索。其作品穿越当代艺术的浮面与亮丽、耸动与强烈、表层化、平面化、浅薄化的形式主义,更寻求自我独特艺术的意识纵深。


由于人的存在,世界已不再纯然自在。人对于世界的把握,只能实现在参与创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对艺术而言,精神能量和物质属性的相互激发,两者共同具有的生长性正是一个艺术不断诞生的创造性过程。


黄藏右近作对宇宙本质和当代艺术的认知,自有其深刻性。而我更感兴趣仍然是艺术家个体在图像表达中的创造力。画家以点粒、凹纹、颤动的立体弦线三种方式,来构造几何形外观的种种变化,画面平稳而大气,简朴而直接。其品性恒常、专注、精致,线性与光影的律动感,极有韵味。再加上构形不无巧思的异样和荒诞,总能让观者沉浸其间,感动不已——因为宇宙的深邃与奇妙,也因为生命的平易与珍贵。


是为序。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