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图像与记忆的关系被讨论得很多,也形成了很多的理论。一般说来,图像可以来源于此在的生活,也可以来自于过去的记忆,这种记忆既包括个体回忆,也包括被历史化的事物(其中含有已经被图像化的存在物)。众多艺术家的工作都与这样或那样的记忆有关。在这里,我们想组织一个有关记忆在艺术图像中所呈现的复杂关系的研究展。因为记忆是关乎所有人的,而同时又具有其时代性和个体性,它是一个可以引起共鸣和多维思考的切入口。
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出现了一种历史记忆的复兴的趋向。这种复兴既有媒介上的,也有内容和精神上的。它正如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中所展现的那样,历史或文化的碎片在某一主题或细节上产生重叠,从而在另一时空中激荡起某种渊源有自的情感和认知。这种历史或文化的记忆包括中国传统的部分(主流的抑或民间的),也包括艺术家成长历程中所遭遇的带有中国特殊现代性的中外因子,它们在类似于瓦尔堡的“图集”的呼应之间重新被改造,并编织起某种“新画谱”。参展艺术家陈侗以篡改过的“历史传奇”影像对画学问题的回应;周湧以传统版画图式对于现代事物的反差性呈现;刘庆元融合了各类流行图像的标准化木刻招牌制作;林于思基于童真的臆想和错误建构的超逸叙事;王琳对于80年代风靡的武术图像的再造等便体现出这样的表达意涵,并因为各自记忆、趣味和所遭遇的时代境遇的不同而具有了迥然相异的创作路径。
所谓记忆的闪现,既包括显性的线索,也有隐性的传递,既包括图像的部分,也有语词的部分,而随着这种图像与语词的复现,其背后所依存的原初的气息与能量由此产生交换,在历史记忆和此时此地之间构成某种关联。李伦、魏久捷对神话或历史图像的演绎;曾健勇的图像“写作”;姜吉安的“现成品绘画”;耿雪穿越时空的行动性雕塑对话;汤南南由神话和诗歌而激荡起的旷古之思……无不让我们感佩这种跨越古今的思想和精神的碰撞。此外,王舒野的“裸视时空”,以及党震的“荒石”、康剑飞的“荒原”对多重的不可名状的视觉因素的叠合,亦提供了颇具意味的认知世界和自身的角度。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所运用的媒介是多元的,有的媒介本身就承载着本土的历史传承,如水墨、陶瓷、漆艺、木刻等,而媒介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套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思想理念。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探讨所谓传统媒介的当代转换的问题,也并非要为西方的图像理论提供中国的案例。我们想说明的是,附着在若隐若现的记忆链条上的有时代、个体、族群、地域、语言、媒介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此次展览所面对的则是中国当代艺术图像的局部记忆网络。它有其普遍性,但更重要的是与我们自身密切相关。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审视的目光走进这一“记忆剧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