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绘画有一系列自身空间关系的架构,这些架构又是基于东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次展览主要讨论的是传统东方美学与现代空间的关系,运用抽象语言探究传统自然环境的图像与抽象形态及审美视角之间的关系。
对这一主题的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传统绘画与空间的关系。在《瀑布》系列作品中,围绕瀑布这一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景形式,利用抽象的空间语言尽可能简化作品的表象层,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呈现,包括空间引导、空间转换、空间折叠、空间重置等。
而在作品《透视法》中,艺术家把抽象的现代空间语言与传统绘画中“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即散点透视法相结合。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艺术家用抽象语言呈现方式的背后,提供我们的便是这样一个深入到无限“远”的观看视角。作品中呈现出的几何形态则主要来源于枯山水中石头的特征,简洁,纯粹,又意境深远。地面和天花板(板)的运用,使其达到如枯山水一样的空间围和关系,反应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
在空间表现上,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一种自然天成的,流动性的空间。在作品《流动之空间》中,艺术家将传统绘画中的几个元素单独提炼出来,采用一种极简抽象的方式排列,其中每张图像上是大概统一的颜色,实际是一件单一的绘画,如水,树,山,其中水又通过横的一条小木条,把他们贯穿起来,使他们在一个简洁,干净的空间画面中,具有中国画中流动的空间特征。
第二个方面探讨的是自然环境风景画(现代风景、古代风景绘画)与现代空间的关系。现代空间在时间上承载着过去与未来,这个时间上的转换与联系,通过现代空间的某一个特殊观察方式来呈现。在影像装置作品《落差》中,艺术家在空盒子里刻上传统国画水的痕迹。真实水的影像不断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对这些痕迹进行冲击,从而探讨淹没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毁坏。作品的右面空间上是纸的堆积,这些纸的侧面有冲击高度的线痕(113米),纸里面的内容是水的不同高度的图像。而左面则是落差作品的摄影拼贴。
本次展览基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的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运用抽象语言对自然状态下的风景图像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概括。无论是在作品中出现的几何造型的山还是仅以线条表达的水的波纹,体现的都是一种含蓄自然,平淡质朴的美学思想,展现了独具东方哲学意味的审美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