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还能为抽象艺术贡献什么?》
如果把古往今来的艺术看作是一座巨大的人类视觉财富的仓库,那么艺术家的每一件创作都可以看作是补充进这个巨大仓库中的一件存储物,一万多年来人类在艺术的广泛实践中为这座“仓库”积累了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但对于这个“仓库”而言多一件平凡的作品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可能增加一种从没有过的新品类?或者至少是某个品类中有没有可能再产生新的分支和变异?而那些在数千年来悠久绵长的艺术历史中能够开宗立派推陈出新的伟大艺术家们无一不是在某一个方面为人类贡献与开创了某种独特的方法、技术、媒材、理念或表达方式或者兼而有之。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有能力在有生之年创造出新的品类,以创造确立其无可替代的艺术史地位,优秀的艺术家们也许会倾其一生为某个品类增添若干品质最好的作品,以质量来获取其价值认定,平庸的艺术家们也许只能做到不停地往“仓库”里搬运普通的物品,以此来维持存在感。这种深入浅出的比喻就是艺术的现实也是艺术史的真相,冷酷而安静,一如既往。
当数千年人类基于客观物象进行描绘与再现的艺术表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遭遇莫奈等后来被称作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对于“主观真实”的表达追求时,数千年来建立起的传统艺术体系的瓦解与变革就已经在所难免。莫奈颠覆了既有绘画中对光线与色彩表现的规则,塞尚把物象的视觉再现分解成了几何块面,为后来的抽象艺术埋下了伏笔,梵高则彻底把绘画的造型、色彩和笔触变成了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的渲泄轨迹,成为表现主义的源头。但这似乎也仅仅走出了对传统动摇与改良的半步,令艺术家在绘画中可以实现更多的主观表现的自由,艺术原有的服务属性也开始慢慢被消解。受印象派艺术家们的启发,1910年年轻的康定斯基画出了人类第一张完全没有具体物象描绘的抽象水彩画,现代主义艺术真正的革命开始了,艺术也开始了真正的自由。抽象艺术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艺术中最典型最彻底最具革命性代表性的艺术样式而发扬光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观念艺术崛起之前,几十年来全球无数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几乎穷尽了人类所能想象到的数不清的抽象艺术表达样式,并且关于抽象艺术的理论研究、学术构建也基本盖棺定论。随着观念艺术的普及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基于全球化浪潮和传播社会形成的基础上兴起的当代艺术的确立,抽象艺术不再是革命的代表和最具探索性的前沿艺术样式,它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停止发育的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几十年前早已成为欧美艺术市场的主流艺术消费对象。
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在鸦片战争之后遭遇了来自西欧的追求对客观物象逼真描绘与再现的写实艺术的严峻挑战,那种透视精准材质逼真色彩与光线与现实接近的写实油画与雕塑被看作是一种更加科学与先进的文明代表而被渴望变革图强的国人追求仰慕,所以早期留洋欧洲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们并没有融入当时遍及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大潮中,反而以实用主义的考量取了落后的经回来。仅从常玉、关良、吴大羽、赵无极等有限的几位艺术家身上才可以看到一点现代主义艺术样式及风格探索的端倪。
文革之后北京星星画会的艺术家中开始出现了抽象艺术的探索,而我认为那时的中国艺术家并没有对于现代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自觉驱动,而只是抽象艺术的自由样式吻合了当时艺术家们希冀抵抗用于政治宣传的苏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模式的诉求与心境。其后抽象艺术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整体进程中一直是一条不温不火的辅助线路平行于那些运动式群体性的阶段性潮流,比如八五新潮、后八九的玩世现实、政治波普、艳俗艺术、新媒体等。一直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中国艺术家们大多有着海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他们对于现代主义艺术的机制更加了解,似乎更在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置身于各种运动与潮流之外,这次展览中邀约的很多艺术家甚至从事抽象艺术创作已超过三、四十年,他们也并不是整个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各阶段运动和潮流的热点人物,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于个体自由独立表达的诉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已经臻于完善的抽象艺术体系,来自于不同的文明背景与传统文化以及几十年来剧烈变革的复杂现实的中国艺术家能够为抽象艺术带来什么新的可能性吗?如果还仅仅是创作一张满足抽象艺术基本规则的好作品并没有更大的意义,如何基于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现实素材借鉴观念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理念与方法论同抽象艺术进行交叉、嫁接、融合,介入等新的实验与实践从而产生新的变异与可能性才是今天中国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应该秉持的态度与方式,只有这样中国艺术家才有可能对世界抽象艺术产生新的贡献而不仅仅是为那个巨大的“仓库”又增加了一件普通的好作品。
策划这个展览的初衷也就是希望呈现一些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们在抽象艺术领域中一些更有实验性与开创性的尝试,也在此感谢所有支持这个展览的艺术家及朋友们!
梁克刚
2018年1月21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