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莲花”萧芬琪油画习作展

  • 展览时间:2018/01/13 — 2018/01/221293
  • 展览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文余为画 率尔师心

——“萧芬琪油画习作展”前言


文/萧晖荣


近日整理画室,偶然发现小女芬琪创作的油画竟然已有百余件!隐约知道她近年断断续续自学绘画,却未想五六年间已小有累积。逐件展读,竟令我有眼前一亮之感,虽然这些作品仍不见十分成熟,但却也颇有独属于她个人的深思妙笔。然一己之见,怕有偏爱之私,碰巧几位画友来访,他们看过芬琪画作,都颔首称赞。特别是对她能够跳脱于传统和院校规范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绘画语言,更是赞赏不已,并提议为芬琪举办一个习作展,作为她数年来努力创作的一个小结,对她在艺道上继续前行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吕氏春秋》云:“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种种缘故,最终促成了这次展览诞生。


美术史论为芬琪主业,勤耕不辍,驾轻就熟,不时有著述面世,其闲暇之余作画,此无意之中契合古人学艺互益之道。不过,我却从不鼓励子女如我投身画艺,因我深知艺途之艰辛。而对于学习油画,最初我更难苟同。因她所学与工作多与中国传统绘画相关,学习中国画更能发挥她之所长。芬琪虽然尊重我的看法,但暗地里对油画还是心有所属。一晃数年过去,此次看到她创作了这许多作品,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更令我欣喜的是,尽管芬琪选择了油画这种外来的画种,但在她的画作中,我却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中国文化精神。


作画之难,难在探索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芬琪学画,并无特定的师承,而是源于她的文化知识与学术积累,缘自她自幼养成的开阔眼界,得益于诸多师友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故而她没有受到特定艺术派别的束缚,能够跳出传统形式的约束,跨越一般院校教育的模式化藩篱,将自己感悟得来的中国文化理念灌注在油画之中,藉这种西式的绘画形式以传达中国文化、传统韵致,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面貌。


本次“习作展”展出芬琪的58件作品,从创作时间、题材、风格划分,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2011年至2014年间可算是萌芽期,主要绘制睡莲,其画风偏于写实,富有装饰性;2015至今则可视为发展期,多描绘莲花,画面朦胧变幻,更为直抒胸臆。


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一生都在追逐自然界的光与影,对睡莲这一题材颇多偏爱。芬琪早期的睡莲作品,曾受莫奈的启发,但她并不甘心做一个生搬硬套的追随者,而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感受自然与心灵的悸动,抓取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感动瞬间。如《春意盎然》《璀璨》《秋意正浓》等作品,画中幽静恬适的莲塘、富有质感的睡莲叶子、犹如皇冠般的莲花,都刻划得颇为到位,整体上富有层次,呈现出细腻柔美、静谧美好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此一阶段她的作品虽然是以写实睡莲为主,但其中也出现了如《亭亭玉立》这样描绘近景莲花的作品,以及《朦胧》系列等趋向写意的作品,可看出她已不满足于这种形式的写实,开始探索新的题材与画风。


苏轼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审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对于美的表现,却不必局限在形似。2015年起,芬琪的画风渐趋于写意,而不拘泥于写实。这个变化既得益于她的辛勤探索,与她的文化素养和对于艺术史的精确解读也有重要的关系。在抛开具象细节的束缚之后,她手中的画笔变得愈发灵动,在那些看似随意挥洒的彩色线条、块面中,她真挚的内心情感随着笔触、色彩自然流动,呈现出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而言,芬琪在这一时期将更多的中国艺术理念融合到油画创作之中,如散点透视法与遗貌取神之艺术理念的普遍使用。其挥写也更为大胆,构思愈加精巧,如《中秋》描绘荷塘夜色,画中一轮明月倒映水中,残荷敧侧而立,自然而成奇景。再如《含苞欲放》《仲夏》《金秋》等作品,积彩、点彩混用,并勾勒出荷叶的脉络,画面色彩斑斓且具张力、活力。而在《莲塘倒影》《倒影入清漪》中,她尝试以较为简单明快的色彩表现莲塘清幽的景象,颇具别致之感,也预示着其技法的再次演变。在2017年的作品中,她有意加强中国画元素与西画元素的融合,如《仲夏之歌》《曼妙金秋》《绿之梦》《风之舞》《盈盈秋水》等作品,荷塘、荷叶、残荷等物象被提炼为更具个性化的形象,显示着她继续在执着地追寻着如何超越具象的物体,直探人心与自然的本质。


韩愈《师说》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于我而言,子女亦不必不如父母,父母亦不必贤于子女。值此芬琪第一个个展即将举办之际,作为父亲,我希望她能不骄不馁,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艺术创作上如是,在生活事业上亦如是。果能如此,则她在艺术上的成就将大有可期!


(本文作者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美协理事、香港美协主席)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