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河畔,金太仓,相传春秋时吴王在此地建仓屯粮而得名。元时太仓,番商夷贾云集。统治者开发漕运,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拓展海上对外贸易的治国兴邦之策,使太仓在不到百年时间内,成为了漕运万艘,行商千舶,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的东南大港。明初,郑和下西洋也选择太仓作为出发地。
樊村泾元代遗址位于太仓老城区东部、致和塘南岸,于2016年1月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时发现。截至2017年9月,已发现房屋、道路、河道等各类遗迹350余处,出土数以吨计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及景德镇窑瓷器、瓷片。初步推断,该遗址是一处具有官方背景的瓷器贸易集散地。
本次展览是继“大元帆影——韩国新安沉船出水文物展”、“扬帆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文物特展” 之后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又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特展”。展览展出的285件(套)展品均来自于樊村泾遗址考古出土的最新成果,属首次公开亮相。衷心感谢苏州考古研究所、太仓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樊村泾元代遗址重现人间为世人再现了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繁忙的片段,感谢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感知久远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已两千年,到了新世纪,由我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继承了泱泱大国的海洋梦想,必将打造出绚烂夺目的美好图景。
晖晖冬日,让我们一同沿着大元太仓港的历史印记,品读昔日海上丝路的璀璨华章。
第1单元 大元瓷仓
2016年1月中旬,太仓市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开挖河道取土时发现大量瓷片堆积,经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实地踏查、勘探,初步判断此处存在一个以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为主要遗物的大型遗址。据文献记载,此处原有古河道樊村泾,且该遗址分布樊村泾两岸,主要文化内涵时代为元代,因此命名为樊村泾元代遗址。
古樊泾河把遗址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文化堆积时代相同,或因功能布局而分居于河道两岸。东发掘区推测为仓储基址。西发掘区推测为居住生活区域。道路、水系完整,建筑基址分布有序,说明遗址具有一定的规划布局。樊村泾遗址出土如此大规模的元代仓储和生活建筑基址,为研究元代建筑及古太仓城建规划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物资料。
第2单元 青出龙泉
龙泉青瓷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列入“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之一。元代龙泉窑继承了两宋的辉煌,吸纳多元文化,迎来发展的新高峰,形成了商品化的大宗生产模式。大量的青瓷产品由挑工从产地经各古道运到瓯江沿岸的码头,沿着瓯江运送到出海港,登上远洋的航船航行于海上丝路的各条航线。
龙泉窑窑址分布广泛,以浙江省龙泉市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龙泉市境内的窑址可分成龙泉东区与龙泉南区两大部分,以龙泉南区为核心。龙泉南区又以大窑为核心,大窑龙泉窑遗址位于龙泉市南40公里处的琉华山下大窑村一带,明代以前称“琉田”,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故而统称为“龙泉窑”。
自14世纪开始,龙泉青瓷的足迹遍布于全国的各个地区,这一方面与元代大一统的局势有关,另一方面是龙泉窑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经过辽宋金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北方的青瓷窑口一蹶不振,龙泉地区凭借优质的制瓷资源和不断创新的制瓷工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瓷窑口。
第3单元 海丝撷珠
元朝是海上交通发达的一个朝代,当时中国的海船已极牢固和庞大,并且设施齐全。海上丝路浩浩汤汤,中国商船按期将生丝、花绸、缎、绢、金锦等运到各国。
元朝继承了两宋时代发展海外航线的传统,大力发展国际海上交通。元朝的主要海外航线,一是东海航线;一是南海航线。通过东海航线可达今朝鲜、韩国、日本:通过南海航线可达今东南亚各国、南亚与西亚各国、非洲北部及东岸沿海地区。
宋元时期,中国船舶已普遍设置了水密隔舱,大船内隔有数舱乃至数十舱。当时,中国船舶的水密隔舱蜚声中外,许多其他国家的人提到中国船,都称赞它的水密隔舱和良好的抗沉性能。而西方船只,直至公元18世纪才有水密隔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