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物故有时”周胤辰个展

  • 展览时间:2017/12/28 — 2018/01/12799
  • 展览空间: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急风暴雨似的“革命运动”似乎渐渐的远去,对艺术思潮的争论,惊愕、质疑都已经堰旗息鼓。绘画界经过自然的分流、归类、出走、动迁之后,各自寻寻觅觅地找到了相应的坐标。于是一切看似安静下来,工作室成了每一个艺术家心灵的栖息地。


近30年来的中国美术状况形成了这样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传承改造,另一条是切断、颠覆,另设跑道。其实,国内当代艺术家依然是纠缠在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政治与艺术的窠臼中。究竟涅槃如何获得重生?


宏大叙事似乎有些油腻感了,“小时代”正在悄悄地到来。作为80后的青年艺术家,周胤辰正在以她自己的话语方式切入内心的风景,那是一种正确的模糊,失忆的清醒,是碎片化的重新组合。是无逻辑的残片串联,没有起始没有终结,那是一种“失落的文明密码”。在纯正的油画语言中,逸笔草草地折射出事物的错位,记忆的不可靠和细节的不聚焦……然而在这些天地河流倒灌的风景中,却奇怪地暗合了心灵与自然界万物的内在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她深深地懂得,艺术是生命的表达,需要视觉的感受,不是概念!


当下的艺术生态是以打破体制范式和当代艺术陷入一种新的精英和商业模式的困境中。如何重返生命的故乡?这是大家都在寻找的课题,周胤辰是一个有着学院背景的艺术家,她试图用字正腔圆的油画语言描绘一张捕风捉影的风景,在事是而非虚无缥缈的画面中,那也许正是艺术家期待已久的21世纪的童话。


世界上所谓的成功,其实是做好自己喜欢的事, 绘画是个人与自己的对话。完成自己,于他人无关。我们期待她继续把流动的的梦境编织下去....用她沉稳的色彩和洒脱的笔触。是的,一切仅仅才开始。


姜建忠

2017.12于上海



随笔


260天以前,我带着喘捂着脖子爬过一座山。4月的天气还透着凉意,前后无人的一条道绕着山就转过去了,一开始观鸟赏叶的兴致在40分钟后消失殆尽,直到对面的半山腰出现个带着绿网和蓝色工棚的施工现场,再一看,塔就在那个明显新砌的小亭子里。


走下最后节台阶,才发现这里像个山谷,四方幽静,了无人烟。远处,那灯塔就立在山崖边,高大,古朴,很蛮,也透着壮丽。好看!很古!石头风化的厉害,却能看到原来座上盘着两条龙,上方有佛像,轮廓简洁舒缓,粗粝也大方。千年的时间磨去了细节,那气势却完整的保留下来了。四五米的高度有着绝对的震慑力和压迫感。站在它面前,时间并不真实!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回到方寸之地,那物在脑中挥之不去,那时是否会再来?手摁快门的瞬间截取的图像留下了一帧时间的形态,再次还原的是否还是那时?记忆的点点代入到此刻的情境,手中所画物非脑中所想物,此刻是否替换了那时?镜中的倒影与窗外的存在,究竟谁更为真实?每一秒都在下一秒来临之际消亡,时间的绵延是否承载了过去数秒的叠加?火车呼啸而过,窗外的树林在奔流,车厢里安静如常,窗边沉思的男人,咖啡杯和矿泉水瓶,翻了几页的杂志,映着蓝字的塑料袋……速度的落差在一帧中固定下来,有序而又合理,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脑中的灯塔幽明无净,同那些碎片一起融入时间的颗粒……


胤辰

2017.12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