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如此”李雪岳、王征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7/12/25 — 2018/01/051195
  • 展览空间: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查看更多详情

澹如此

——观李雪岳、王征的绘画


当艺术的直觉尚不以绝对的绘画理念或观念表达出现时,绘画在试探什么?是一种风格?趣味?还是笔触滋养?在李雪岳和王征的绘画中,我看到他们的绘画努力既不是观念的,也不是反智的,而是介于观念和反观念之间的寻求,是他们的绘画感知和热爱的本真状态。


很多画家在长年的展览和主题预定中可能丢失的本真状态,在他们身上还保存着。这种试探带有随物赋形的痕迹,走入山林就画山林,看见风景就画写生,遇到道观就画道士,孩子慢慢长大就画孩子,喜爱竹箫就画竹,主题选择目前对他们似乎还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还没有构成明确的抱负。这些画面来自生活、写生、游走和阅读的方方面面,但又试图呈现出一种意味,一种逐渐澄净和提纯的过程。


对意味的追求不只是艺术理论中的抽象问题。西方艺术理论中克莱夫·贝尔有“有意味的形式”一说,他所说的“意味”指向由具象到抽象的超越,而东方画论中的“意味”则指向一种玄妙的心境,语言难以尽述的耐人寻味处,类似于“临春风,思浩荡”,浩荡之思,如何尽言?由此比较观之,两者绘画中的意味更趋向对古典诗性的试探,这也构成了两个人画面之间的交流。


同时,在他们绘画的内部又能看到一些争执的声音。比如,王征的绘画既有对平淡天真趣味的偏爱,画面感上又呈现出求工的取向,而且,他的画面既有对装饰的减化,这种减化又让他的空间处理显得有点紧张和单薄。他需要很小心地去避免如何使意味沦为一种单一情调化的东西,比如小清新,又要避免沦为一种文化符号的重复,比如地方与民族,所以他会更多强调画面中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关系。而李雪岳的风景画则接近中国古典绘画对势的追求,他的笔触既有一种大刀阔斧的力,也有旁逸斜出的野。有时还会呈现出微妙的旋律感,像一个人内心的风声或暗暗哼唱。风景并不完全是一种客观的写实,而是他斯文外表下的内心较量。但如何将这种情绪与印象区别开来,仍是一个未完成的问题。


日常生活的焦虑感,也以不自觉的方式进入到他们的绘画中。一个个小的画面,既是对宏大叙事的轻声抗议,也像从日常时空中割裂的时间碎片。想象他们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起身,于夜间返回绘画世界,这些画幅像一丘山林或一片青溪,他们在绘画中缓缓垂钓,并获得短暂的安顿与自足,如王维诗中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如此,本身就是一种呈现,一种生命活的形状,不仅对于画者,也对于观者。


蓝桉

2017年12月 昆明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