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再聊“国际化”已无需摆出高大上的姿态,出国或是留学已经不再是精英上层的福利,对于很多青年艺术家们来说,出国造访甚至成为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即使网络信息和高速运输业变地球为村落,也并不代表处于异文化的语境中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不同于西方艺术家认定以西方为主的单一艺术史脉络,中国艺术家需要纳入中西两条历史线索,对应着全然不同的文化语境,正如“诗经”与“圣经”两种精神属性在血液里的征战。中国讲究的继承精神与西方的颠覆传统这看似背驰的精神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发酵?如何让传统规训和国际视野达成和解?如何在本土文化与全球脉络中找到个体身份,是否趋向新的面貌反而离原本的自己更近了一步?然而,在后人类主义语境中,他们的问题意识似乎已经无法用二元对立关系来简述。他们一再地审度自己,试图通过敏感的个人经验拓宽绘画的边界,而他们的艺术就发生在扩展与闭合之间。
从国内高考到中央美院,走过最传统而扎实的训练路径,异国学习却不得不让他们克制多年的惯性和直接冲动,转向反思绘画属性与表征的多重可能。至此,他们给出了多元的答卷:或从中西经典文本与形式中重新生发,或回向绘画内在的体验与感受,或将视角延展到历史与社会议题,或精描细写,或“偶然”痕迹......
对于本土文化的映射和拣选,几位青年艺术家并没有刻意为之,但有趣的是,处在不同国度之中,他们的作品在表彰个性的同时都不谋而合地显现了“诗性”的品格。著名艺术评论家勃纳德·贝伦森在比较东西方与方艺术时曾经指出:“我们欧洲人的艺术有着一个致命的、向着科学发展的趋向。”而这几位青年艺术家却继承与表达了中国所独特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的文化特征,这或许正是他们生活在别处但精神同源的“移情”的体现。
他们生活在世界的一隅,既要解决柴米油盐的问题,也要拿着画笔,面对来自理想所施与“形而上”的刁难。今天,“一带一路”的不仅是国家,他们也在更为广阔的世界里,营造着可乘之机。
本展览的重心不在于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异同之处,而在乎真实地展现他们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呈现出多元的态度。再次感谢DA+space、VA国际艺术教育的支持及赞助得以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