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守望与前瞻
赵永金
岁月匆匆,转瞬又是一届深圳青年书法双年展,如今已举办了三届了。
犹记得二届展在深圳画院开幕前夕,天公不作美,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其时陆陆续续的来了不到百余人,作为策展人的我悔不早日看看天气预报,来这么少的观众,顿觉相对深圳博物馆首届展的成功举办无疑是失败的,心情郁郁不是滋味。始料未及的是待开幕式之际忽然人头涌动,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多片刻便挤满了深圳画院的展厅,让我七上八下的心豁然开朗。的确,未曾想逾五百余人居然冒雨前来观展,观众有耄耋之年的前辈,也有中年书法同好,百分之八九十是青年朋友。有的作者携妻儿、有的或带上恋人、有的呼朋唤友,有的不约而至……那时,我感动得不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了。而面对众多青年书友的关注与信任,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荣光,更是一种责任。
由此可见,深圳的青年书家是充满激情的,是活力四射的。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荣明在上一届作品集序言中写道:“我对深圳中青年书法创作队伍一向是肃然起敬的,既因为这支队伍与深圳这座城市一样,充满活力,精英时出,令人振奋,更因为这些书法家沉静坚守,其执着与开拓精神,其引领时风的激进意识,迥异于广东其他地域。深圳近几年的综合实力之强以及优秀人才之众,实可称中国书坛一大景观,值得大书一笔!”他还说道:“在这种 ‘深圳现象’(姑且这样称呼)形成中,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的辛勤劳作应该说助力不小!”
时任《书法》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胡传海在为深圳青年书协主席团成员赵永金、李静、宁树恒、罗永炜、韩广凯、魏有永等几位书法家联合举办的“广种福田——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前言中写道:“这10位书法家水平之高令他惊讶。无论是赵永金行草的飘逸清秀,李静北碑书法线条的浑厚苍茫,韩广凯行书的精力内蕴,还是罗永炜小行草的飞动自如,宁树恒篆隶线条的沉郁厚实,魏有永行草书的清逸灵动......都令人刮目相看。这使我感觉到深圳的书法流派正在产生。”
从另一方面观照的结果也许可以说深圳的书法历史积淀是赤贫的。然而,深圳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与北上广并驾齐驱的“一线城市”,不断地创造着神话般的奇迹……伴随着深圳一路迅猛发展的步履,“文化沙漠”的标签如影随形。然而,深圳这些年从经济到文化,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到创意文化、国际文化…不断地向“文化高地”攀登所作出的努力,却被曾经的“文化赤地”所掩盖!2003年以来,深圳进入了一个进行包括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阶段”。深圳市政府推出了建市以来第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立市”战略。十几年后,深圳已然发展成为了一座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城市!从文化沙漠到文化强市,深圳在文化发展的多个领域引领潮流、创造奇迹。
常常听人们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一座没有历史的“文化沙漠”之城……深圳真的是一座没有历史、文化匮乏的城市?也许是你了解得太少!其实深圳也是座历史文化古城,可惜知道的人也太少!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精英云集于此,活力四射的深圳也吸引了许多全国各地的书法人才,他们当中许多青年书法俊杰在全国书法大展赛中捧金摘银,在中国书坛声名鹊起。比如,郑荣明撰文有言:“这些年深圳冒尖的人物,诸如王道国、李静、赵永金、李锐、左奇志等等,几乎都曾经是或仍然是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的领导人物或中坚力量,他们也都成长为深圳书法的代表人物,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自然地,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的名头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协会操办的许多活动虽立足深圳,但辐射力却至于广东甚至全国。因为活动策划创意好、质量高,也具有相当的美誉度,着着实实地推动着深圳书法的繁荣发展。在这些活动中,“深圳青年书法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是最具有传承意义的。
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从2005年成立至今,举办活动或大或小,皆可谓有声有色,因而引起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团市委、市文联、市区书协及各界领导、书道同仁的广泛关注。正因为过去的辉煌成绩和影响力,本届展竟然引来四五百位青年书法同好的踊跃投稿。
郑荣明在上届作品集序言还说:最初的那批“青年书法”的领军人物,在经历如许年的奋斗后,大都脱胎换骨,成为了整个深圳书坛的领军人物,在“青年书法”这个概念中,他们即将成为过去……
展览入展、入选名单信息告诉我们,不少我们熟知的作者由于年龄原因已不再“青年”,不在征稿范围,从而“缘尽”“青年书法双年展”。的确,我们在守望的同时,更应该前瞻!而真正能代表深圳“青年书法”未来的青年才俊,或许可从本届展去发现、去挖掘,这里面便有许多优秀的青年作者是我所未曾谋面,甚至连名字也未曾有所耳闻的。他们在“双年展”的创作中,作品形式和艺术风貌可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怪乎书坛同仁认为深圳的书法展览几乎就是一个“全国展”的缩影。深圳,就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的城市。
作为青年书法家的我们,不仅要守望过去,让深圳书法逐步形成积淀;更要放眼前瞻,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学会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深圳书法的未来,必将百花齐放!
(作者系深圳市书法院院长、市书协副主席、市青年书协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