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异的风景(代序)
为“王凡粉画作品展”而作
文/谢海
王凡是一位超级勤勉的画家,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他的画室和我的画室区区十米之遥,每当看到他一摞一摞画框搬进搬出,反衬出我等是多么的不用功,让我颇为汗颜。论辈分,王凡是我学兄。他从美院毕业的时候,中国美术学院还叫浙江美术学院,他读的是装潢专业,那时候,这个专业很吃香,系里老师、同学藏龙卧虎的多的是,很多人更是画画的好手,而学过中国画、考学考的是西画、最后学的是装潢专业的王凡,即便想丢掉画画的“活”也丢不掉。所以,后来王凡的各种绘画样式的创作频频入选国内重要的学术展览并没有让人觉得奇怪。
奇怪的是再后来,没有多少艺术家能像王凡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王凡的盛名,不仅仅因他桃李天下和参加很多的展览,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日复一日的写生、创作,在我们的视觉记忆中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王凡是2004年搬到我们凤山艺术园区和我做的邻居,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没有人,或者说连他自己都没有统计过他这些年画了多少作品,仅凭我目之所及,他在杭州的约500平方米画室就堆放的满满当当,这还不算他的上海画室、借在外面展览的画。当然,画的多不是说就一定画得好,但是,没有一定的量,画得好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大学里做教学工作,每年带学生的写生是王凡创作量惊人的一个有效保障。他一方面要完成教学工作,完成空间、色彩与线运用的口传心授;一方面又要实践着他作为艺术家花样繁多,或理性或诗意,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且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油画到国画,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风景到风情,从看见到心之所想,从传统到当代,来来去去。
王凡的创作中材料、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但是,都没有刻意,有时候,他甚至是几种材料、风格的作品能一起画。也许是对每年领着学生外出写生的地点了熟于心,加上西方绘画流派的熟谙,王凡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向西方大师致敬的尊重,而产生了像莫奈、德加那般描绘对象对阳光、对远方的作品,也总看到用米勒和柯罗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乡愁。只是,他的笔下是我们所熟悉的梦里江南、寻常人家,而不是巴比松。
王凡曾经画过一批欧洲写生的作品,我觉得特别有意思——避开光感和景深,背景简化,把建筑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种具有情感的线条和色彩,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赋予这种另类的观察和实验,这为他后来加强画面中的诗意成分,离印象派渐行渐远提供了基础,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他开始走上他的个性化风格之路。
王凡自这二、三十年起经常写生,在这里展出的仅是他创作的沧海一粟,而且还是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粉画作品。所谓得观一斑知全豹,看这个展览,可以脑补出画家在这些年的艺术、生活和他不知疲倦、一变再变的探索。
是为序。
2017年10月28日于杭州西风堂
(谢海,文化学者,美术报总编辑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