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名称来自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句,原文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回到阔别的家乡时所作。诗中抒发了久别之情,充满了对家乡的感情与热爱。原文如下: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金士焯出生于安徽省灵璧县,是灵璧县籍的唯一一位系统地接受过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并毕业于中国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最高学府——隶属于文化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毕业后,多次入选各级展览及比赛并获奖,成长为当今有影响的山水画家,是灵璧县走出的艺术人才中的骄骄者。
画家十几岁即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北京求学,历经二十七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始终不忘家乡对他的养育之恩。虽时间仓促、还是尽可能的准备了艺术家在北京求学及近十年的创作佳作,以供家乡同仁父老乡亲批评指正。也为今后的艺术道路做好坚实的铺垫。
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能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宿州市地方艺术氛围,促进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宿州籍画家的宣传,还能加强民众的原乡意识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能以金士焯先生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发展道路为榜样,励志当地有志于艺考的艺术考生及画家。
在崇尚独创性的当今,“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语汇。然而在印刷和照相术发明之前的岁月中,“仿”是绘画风格赖以普及和绘画传统得以延续的主要方式。构成其重要性的另一面是,后来的画家们越来越自觉地视之为获取真理的源泉或恢复艺术传统的基本手段。在他们看来成功的风格无不依赖于恰如其分地复兴古代传统,而成功的画家也总是擅于通过“仿”的实践与古代的艺术典范们会心共鸣,并将这些自我心得逐步转化为个人风格,最终确立起自己在艺术史上的位置。
在明清两代,画家与其前辈在模仿问题上的差别,不仅表现为艺术实践中“仿”的大肆泛滥,还在于他们一面对“仿”的异乎寻常的宽容与赞赏,一面又极力对其做出某种规定。在一代宗师董其昌的画论中,随着其所引入的“变”的观念,“仿”更成为一种与个人创造结为一体的自由方式,此一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画学理论将一般意义上的临摹和意欲“神会”古人的“仿”加以区分,并于一贬一褒之中赋予“仿”以腾挪变化的余地。而在另一方面,董其昌与其后继者们一起致力于一个源远流长的典范系统的确立,以便防患那些“邪”道与“偏差”之道对仿古者可能的诱惑。事实上,清代及近现代的中国画界,“仿”甚至被提升为一种极高的美德而深入人心,使得大多数的画家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深地介入到古代绘画的风格流派与传系之中,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循规蹈矩或离经叛道则充分证实了“仿”的丰富性与歧义性。
的确,中国画发展到了当下的阶段,不同风格即意味着不同的深意内涵,风格的追循也已不是单纯而自由的行为,这使人联想到T.S艾略特关于诗学中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联系的描述,“传统是具有广泛意义之物,它含有历史的意识,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熟知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也就是这一意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
于是当人们有意识地选择风格之时,各式各样的“仿”就成了各种关于历史且涉及当下的思想之“比喻性”观念:不仅标示着彼此表面上的差异,也影响到更深的层面——它们制造出各种风格间的张力,推动风格的发展,有时还刻意引发冲突;它们能和另些观念结成联盟或相排斥;它们能推崇或否定其它的风格,藉此巩固自己的立场,发表自己对艺术史的看法于是当代艺术中的“仿”已经远远超出了美术史对“仿”的原有界定和原有含义,甚至与创新合而为一。
金维久的画孕育着空灵之气,平远构图,疏林远山,几株枯树,半抹半波,几点修竹,一个茅亭,淼浩的湖面上远远的荡漾着数峰远岫,静静的笔墨带着枯涩,带着洁净,构成精炼。他用极为简约的笔墨表现出清远,空明、微茫的特色;散发着孤寂冷落,淡淡的哀愁有如地老天荒式的寂寞沉静,超凡脱俗。而这种几个枯树,一个茅亭,营造出的空灵之气,以虚代实,计白当黑。他着墨不多,而情趣无尽,耐人寻味,似有似无的笔墨构建,恰恰吸取了超逸派画家们的笔墨够架,又不失西方绘画的黑白灰。
如黄云望隐入富春江畔,用长长的披麻皴勾勒出江边的山水。石涛,八大进入寺院远离社会,超越尘世的对社会的观察都深深的吸引着他去破解他们在画中潜存的静寂。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不为。金维久的画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慷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肤,利欲之感情。画面景物虽简单,但意境很深邃,清远而恬静。方世庶在《天俯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他的画正是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心境极是安静恬淡。”一切美丽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丽的。金维久爱大自然,沉浸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主观的情趣和客观景物得到了统一,因此他的绘画就达到了情景交融。塑造出了平淡天真的意境。这种意境使我在欣赏的时候引起对美丽的湖山的向往,觉得画中一数一石都富有亲切的生活感,生意盎然,欣赏之余能得到美的享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注重民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借鉴西方乃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培育求真、向善、爱美的艺术精神,提高整个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我们今后的书画艺术创作不仅要体现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思想与价值理念,而且还要以民族精神为己任、人文精神为根本,融合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和需求。把艺术作品推向真、善、美的更高境界。不能被一些社会思潮所影响,更不能走骗、急功近利。应该潜下心来做学问,扎扎实实的抓好基础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应有社会上的浮躁之气,要把眼光放长远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品德、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才能我们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进一份力量!
只有真正坚持用艺术本质的标准去正确的评定艺术作品,才能使我们艺术家不至于迷失艺术方向,才能真正的为社会、为人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积极向上艺术作品。才能给社会文明、人民思想的建设带来新鲜而又长久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