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清音”徐光聚 赵丽娜 赵少俨 张智美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7/11/04 — 2017/11/111408
  • 展览空间:三恒美术馆(新馆)
查看更多详情

清音可以入诗,也可以入画。杂音入耳,世事乱心,能听到画中诗中的清音是一种福气,需要先有一颗入定的心。物欲裹挟着滚滚红尘,山静太古的这种纯粹几乎成了奢望。一杯茶,一张琴,一墙的水墨氤氲,能不能让你的心灵重新安顿下来?在深夜无人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红楼梦》第四十回: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宝玉看到的是李商隐诗中的残荷、枯枝,担心秋阴的忧伤惊扰了黛玉的清梦,黛玉却偏偏喜欢雨夜婆娑的凄美,枯荷听雨,听的是雨声,听的也是逝去的年华。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听觉最为纯粹,他认为声音之美与具有“抽象的物质性”,标志着“从空间向时间”和“从物质向观念”的过渡。中国美学中历来也有“以音入境”之说,唐朝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铺陈了“通幽曲径”、“潭影山光”之后,最后还是落到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的禅音邈邈之上。宗教来自对自然的敬畏和不可知,艺术则来自对宗教与自然的赞美与虔诚。花开花落的声音,是自然中四时次序轮回的天籁之音,是曾经的繁华与沧桑,是岁月的沉淀与砥砺。黛玉在枯荷冷雨声中,听的是雨夜的节奏与韵律,体悟的是繁华幻灭的无奈与凄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其实是任人皆知的大实话。春天的百花开了,秋天的月亮挂上了树梢,闷热的午后总会等来徐徐的凉风,冬天花木凋零,你推开窗子却能看到皑皑的白雪。诗偈的后两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闲事是忙事,是不尽的欲望和执着。我执太多,迷了双眼和清净的心,哪里再去寻找一份宁静和感动?


四时有清音,无关丝与竹。徐光聚、赵丽娜,赵少俨、张智美,两两贤伉俪金秋十月联合有展,以“四时·清音”为名,以水墨之淡体悟四时之宁静,以山水花鸟之幽感受四时之清音。徐光聚年少高才,少年时得舅父之开蒙,又得中原腹地太行烟云之蒙养,山水画结构谨严,远山淡墨简远荒寒,近树层林意境幽远,有云林气象之萧疏,深得传统之神韵;赵丽娜则以传统语言范式融合西方绘画理念,将笔下人物以空间错置的模式与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和奇异感的超现实主义荒诞错觉;赵少俨则倾心宋元花鸟之水墨工致,在院体谨严的花鸟范式中,以水墨的意笔旁纵逸出,将宋元之间的墨花墨禽,在历经几百年之后,重新发掘出新的价值体系与语言规范;张智美灵性出于天性,音乐专业的滋养给了她在绘画上天马行空般的自由自在,没有套路就没有束缚,没有框框就没有习气,音乐上的思考给了她在绘画上的助力。她笔下的花鸟画更在意自我的表达自我的抒发,在精神上更纯粹,没有心机就全是天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在仕途幻灭的身世浮沉之后,最终找到符合自己的心性和禅性,看透了自己也就看透了世事。忙碌中的我们,能否放下所有执念,享受片刻的宁静,静静地体悟在四位艺术家所诠释的四时清音之中。是澄净的月色?是淙淙的清泉?是一瞬间的花开见性,带来宇宙中的另外一种声音?如此清晰,如此委婉,于心念俱静,万籁俱寂时幽幽传出。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份清音,这份宁静,值得所有人驻足。


季英伦


艺术家简介:


赵丽娜

1979年出生于山东。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师从胡勃教授。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张智美

1978年生于山东青州,现为荣宝斋画院画家。


徐光聚

1974年生于南阳,自幼随舅父彭茂先习画。199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炎黄艺术馆艺委会委员,黄胄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赵少俨

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荣宝斋画院花鸟临摹创作室执行导师。出版著作有《墨花集》三卷、《写生集》三卷、《墨花墨禽·画谱》十卷。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