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自序
七年前,我专注探求于材料媒介在绘画中的技术表现,试图寻找到一种特别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恰巧也在恒庐,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岩彩。从那一刻起,我就非常明确地告诉自己: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东西。当晚我就与王老师约谈,决定休学一年,专门学此。在高研班我成了年纪最小的学生,我的同学都算是我的长辈,有资深媒体人、有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也有院长......我们彼此同学相称,没有隔阂,很快我便从他们每个人身上学到了不少经验。
岩彩强调亲力亲为,当手指与色粉接触的那一刻,一切都得附上自己赴汤蹈火的态度。因为我们今天的世界俨然成了一家资本超市,一切都被明码标价成为消费品,认为只要资本就能等价交换。资本世界里的偷工减料那些幌子在岩彩面前变得行不通,因为他工序太过复杂,逻辑设计太过缜密,不怀着一颗沉静的心,作品必将报复于你。你必须全心全意投入,甚至进入禅宗悟道的层面,它又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艳。这也是日本人为什么将它作为“国画”的原因。
岩彩的历史很容易让人勾起民族情怀,同时它强烈的材料魅力,也会对艺术创作带来一定的束缚。一句“材料是为艺术家服务的,而不是艺术家为它服务”点醒了我。从那以后我放下了包袱,将自己的关注点重新回到艺术本身。“无知”成为了我最好的驱动力,承认自己的无知,让我对未知的领域点燃了疯狂学习的热情。庄子、佛经、敦煌、八大山人、苏轼、石涛、范宽、潘天寿、柏拉图、康德、席勒、本雅明、海德格尔、阿多诺、丹托......通通成为了我的老师。
此次展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我的“日课” 古画研习,通过对敦煌艺术的反复临摹是将自己嵌入历史,摸索出传统文化的脉络,亦是探寻本源的方式。另一部分则是岩彩新作,与杭州有关。是一些记忆中的场景、情境、氛围、意象和情绪。
路 程
丁酉处暑后八日于湖上云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