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星星空间开馆展《三幕》的主题阐释
作为新星星当代艺术空间的开馆展,我们将采用戏剧“三幕剧”的形式来呈现,只不过主角不是戏剧中的表演者而是艺术品,甚至观众本身也是这个“流动剧场”中的参与者与演出者。
展览的名字就叫《三幕》,分别是:“花园”、“游戏”、“人间”。我们希望通过这“三幕剧”的展览来捕捉一丝时代的气质,折射出现实窘境的一个侧面,让观众在作品中看到自身的投影。同时在展览形式上也是对常见的画廊展览模式的一点突破。
第一幕“花园”:
用作品来呈现今日世界的浮华表象。
如果说我们的文化曾经追求典雅、理性、永恒和神圣,那么当代文化已经不再崇尚庄严、肃穆与沉重。今天的时代精神充满了轻盈、浅表、灿烂,天真、喜悦、柔和、清新······如果说80年代的主流文化仿佛一个庄严的纪念碑,今天的主流文化就像一个浮华缤纷的花园。
第一幕的作品,有抽象作品的几何式的缤纷和简洁,却不再以沉重的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以黄金包裹的牛粪作为灿烂时代的注脚。漂浮、无形、闪耀的光影仿佛流光溢彩的现实世界的隐喻。以镜面装置的幻象与重影,折射出当代人的多面与世界的多元,仿佛花园的繁复璀璨。
第二幕“游戏”:
如果说缤纷“花园”是今日世界的表象,“游戏”娱乐则是当代文化的内在精神。曾经的理想主义与反抗精神随着福山“历史已经终结”的预言而消失。今天的我们相信不再有什么理想乌托邦值得去追求,于是就剩下游戏与娱乐。游戏意味着:自由、虚度、闲散、放浪、欢乐、随意与冒险。
当代精神充满了游戏性、颠覆性、开放性、碎片化。崇高让位给游戏,等级体制让位给无序与荒诞,主体让位给碎片化,中心化让位给分散化,深刻让位给表浅,超验让位给反讽,超越与神圣被虚妄与荒诞所取代。游戏与娱乐取代了政治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
游戏与娱乐也有着两面性。一是消解僵化的体制秩序的单一性。二是走向虚无、浅表、荒诞。不管怎么说,游戏与娱乐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浩浩荡荡无人能挡。
在戏剧的延续性上,我们在第二幕用“游戏”式的行为艺术来表达第一幕的“花园”景观背后的冲突与碰撞。
“游戏”也是今天的行为艺术的重要特征。早期的中国行为艺术像典礼与仪式,第一代行为艺术家试图用仪式化的表演、充满悲情的牺牲、愤怒的自虐来唤醒人在这个麻木世界中的感知,来刺激庞然大物的体制。而今天的行为艺术则更像“游戏”,新生代不再像上一代的艺术家用自虐、悲情来倾诉生命难以承受的精神困境,不再用“暴力”来扮演挑战者的角色,他们试图用“游戏”来破坏时代的秩序,试图用“娱乐”来反抗权威,颠倒原有的文化与艺术的价值。只有在游戏中,欲望才能得到释放,才能超越乏味的日常性。新生代的艺术家企图用游戏来表明:人不应该一味接受既定的生活,人应该创造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束缚。
与“游戏”紧密相连的是“娱乐”,艺术家试图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中化被动娱乐为主动游戏。
除了“游戏式”的行为艺术之外,第二幕还增加“互动与消费”的环节——这是对现实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映射。今天的文化生产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美感的“生产”已经被安排在商品大生产的过程当中,艺术的创造、实验也被商品生产所吞没。艺术在社会的整体生产关系中,不再担任实验、挑衅与介入现实的任务,而是在资本的驱使下去满足经济需求。艺术已经远离了本身的意义。
第二幕的“游戏”不仅折射当代文化的内在精神,呈现新生代行为艺术的特征,同时也呈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第三幕“人间”:
“花园”的绚烂与“游戏”的轻松背后,“人间”的沉重与窘境始终没有远离。缤纷的花园并不意味着一派安详,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更多的只是美好愿望。逃离眼前的苟且,很可能在远方碰到更大的苟且。
第三幕“人间”选择的艺术家作品从第一幕的“花园景观”的表象和第二幕的“游戏娱乐”的荒诞虚无,重新回归到“沉重的人间”,第三幕呈现的是艺术家对当代文化的反思,也是对自身的救赎。
人的觉醒和自我解放决定了现代人的价值,因此,艺术也应该帮助人重塑自我,对抗现实和追求自由。艺术不仅要对抗现实,还要超越现实,在未来与想象中追求理想世界。
但是与上一代现当代艺术那种充满了历史感、使命感和宏大叙事所不同的是,新时代的艺术家从公共命题回归到自身,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更多是借个人的情绪来映射现实困境,以个人生存的困境来作为现实的隐喻。
从花园的璀璨表象,到游戏的虚无内在,再到人间的真实存在。我们希望这三幕剧不仅描绘出今日世界的表象与内在,也同样反映出当代人的挣扎与超越。希望每个观众看到的不仅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在其中看到自己。
为什么选择“三幕剧”这个形式主题。
一、新星星空间的狭长走廊式的特殊性,无法一次性展现过多、过大的作品,采用三幕剧是一种更加丰富的呈现形式。
二、强调剧场的表演性、体验性、互动性,在学术上是对传统艺术空间的固定化的展览模式的突破。
三、常见的四方形的白盒子画廊空间里,观众的移动呈发散状,而新星星当代艺术空间呈狭长的走廊型,观众只能一个方向朝前移动,空间里的作品就像一幕幕的戏剧在身边不断发生。
四、现实的隐喻。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演,让个体分裂成两种人格,“表演剧场”也是对现实场景的隐喻。
五、“三幕剧”的形式意味着整个展览过程始终处于戏剧性的变化中,始终处于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状态。在展览的进程中,艺术家作品不断在现场创作,作品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幕次的更替,作品和艺术家不断地进行轮替变换。
以此来构建一个“流动性”的展览,与固定的展览模式区分开来,同时也是对传统展览模式的一种突破与尝试。
六、今天的艺术越来越小圈子化、精英化,从展览形式到创作越来越模式化,艺术这件事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以往的艺术可以带来新思维,甚至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今天艺术的影响力在新技术和新文化面前显得非常脆弱与无力。
在艺术的边界被模糊,艺术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的现实背景之下,我们用这个三幕剧的主题展览来探讨在艺术与大众之间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艺术是否能够超越小圈子的游戏?艺术展览是否可以超越白盒子空间的僵化模式,以一种更具互动性、体验性的方式呈现?甚至整个艺术展呈现一种“流动性”,即展品不断地变换,作品在展览期间不断地持续被创作。
新时代的大众力量在上升,艺术的专业性和艺术家的权威性也被消解。旧技术与旧体制(包括画廊体制)的思维模式也在被消解,期待着重建——我们希望参与到突破与重建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