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国文化而言,器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词。自明代起,文士们对器物的迷恋和挑剔,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代的工匠技艺,已经趋于登峰造极,甚至连明熹宗朱由校,也撇下朝纲不理,一味痴迷于木工活计。无论是文震亨的《长物志》,还是高濂的《遵生八笺》,直至李渔的《闲情偶寄》,都不吝笔墨地描述了当时盛行的家俱式样。不仅如此,他们甚至将自己的审美和理想融入了设计图纸中,至此,才诞生了如今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明式家俱。
自古以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策略便互为表里。自明代以降,文人们观物,用物,体物,却又反对知诱物化,玩物丧志。而种种理念,在明式家具的设计上达成了奇妙的统一。再苛刻的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那些造型优美,做工精良的明式家俱,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工艺水平,甚至影响着几百年后的审美观念。
“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明式家俱的设计理念,首先是物尽其用,其次是简约自然。以现代的设计眼光来看,它的比例是相当完美的,卯榫结构中蕴含着力学原理,流畅的曲线造型,又贴合了人体工学原理。最重要的是,明式家俱传递了一种中国士人气质——端方,儒雅,雍容,不卑不亢。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的品》一文中,将明式家具的优点归纳为五组十六品。分别为: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浓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棂、玲珑、典雅、清新。
在王老先生之前,研究明式家俱的主要是西方设计师们,他们认为明式家俱的简洁,同现代艺术的宗旨完全吻合。在恒久的时光中,我们都是过客,唯有那些经典的器物,寄托着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栖居。它们曾与我们的祖先朝夕相对,如今,继续陪伴着我们。
当下,国人无不以家为重,而明式家俱兼实用性、装饰性,及收藏性于一身,早已成为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十一期间,如是美术馆将携青岛鲁作家俱博物馆,举办一场盛大的明式家俱藏品展。藏家本人自二十几岁开始,便致力于明式家俱的收藏,并在世界各地参与竞拍。多年来积攒的藏品,即将在本次展览中,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收藏爱好者呈现。
本次展览期间,亦将举办相关讲座,加强互动与交流,让更多年轻人深刻了解老家俱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设计美学,并学习更多鉴别知识。
如你也愿在这时光洪流中追寻一份栖居的诗意,那么,我们等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