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风骨”郑平海山水画展

  • 展览时间:2017/09/28 — 2017/10/081091
  • 展览空间:华阴市西岳庙展厅
查看更多详情

问道华山


“自古华山一条道,问道华山在险峰”。西岳华山高耸入云、奇绝险峻、难以攀登。也常用来形容求事业、求学的艰难,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梦想成真。平海是华山脚下华阴市人,是一位很有梦想的画家。无疑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敢于攀登的人。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荣宝斋画院学习期间他曾对我说:“老师,我想在家乡以华山为主题,举办一次画展,回报家乡人民对我的深情厚爱和关怀”。我说:“是好事,但是要准备充分,不要亏对父老乡亲们的希望”。时隔二年多的前几天,平海叫我帮他选一些展览的作品。他竟然拿出大大小小百余幅作品给我看。这两年多也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让我眼前一亮,没想到近几年的作品又提升了一个很高的台阶,是一个质的变化,我为之而感到骄傲。


一个画家所践行的道路是否正确,心态是否健康,坚守什么立场,是完全取决于他对中国画认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还要看他长期的勤奋、坚持、奉献有多少,也才能决定他将来 所能得到的多少。平海是个有心人,也是一个敢于牺牲自己的人。他在西安本来就有一个公司,衣食无忧,也算是个风流倜傥、潇洒安逸之人,可是他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决然辞掉了工作,携夫人来到北京求学问道。明知学习中国画这条路很艰难,还是依然选择了这条路。正如我所言,“心态决定画家的未来”。正如他的名字 “平海”一样,他用平常的心态,大海一样宽大的胸怀,不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去不断的追逐着他远大的梦想。从小就生活在华山脚下,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他不忘初心,默默耕耘,不图回报。他说:“是华山的风水滋养了我的艺术成长,是华山的精神和人民对我的厚爱成就了我的进步”。这就是郑平海要回家乡举办个人画展的目的,也是郑平海报答家乡父老的一片心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平海一直努力的目标。平海是一个不甘于落伍的人,这几年在北京求学的艰辛练就了他一身的好功夫。他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基础,长期坚持写生,背着画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将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以饱满的精力创作出了一批山水画精品力作。


从小在华山脚下长大郑平海,面对雄奇险峻、苍翠挺拔的华山风光,他有无限的感慨,是华山的风光触动了他的创作激情,是华山的灵气滋润了他艺术的灵感。他对秦岭山脉及华山龙脉观察入微,特别是在他的大量写生作品中,善于抓住物象的规律“师造化之意气,抒胸中之丘壑”,这也是每一个画家写生所必须遵循的不二法门。观平海所画的华山“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理”。这无疑是源于他生于兹长于兹的那种情愫,化而为图,化而为诗,化而为禅。叶燮《原诗》说:“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恦恍以为情”。在他的作品中,既能体现北方山水的浑厚、质朴、大气,又能释放南方的峻美清秀之韵。


平海坚持山水画“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的道统思想创作。在他的画面里,总能透漏出一股古风文气。他在研习传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还能吸收现代美学的思维和观念,所以笔墨尊其矩,合其法。他的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平海取得如此成绩后,仍然以“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不断地深入研究,细心琢磨中国画艺术发展,这也是他秉承做人、学画的一贯品格。


一个中国画画家,能力争做到“心静如禅、谦恭问道”是画家一生修炼的最高境界。愿平海在人生道路上平心静气,在艺术道路上像海一样的宽阔前行。


张培武

2017年8月1日于北京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