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润文推荐系列展之“为碎片正名”刘晟个展

  • 展览时间:2017/08/19 — 2017/09/19728
  • 展览空间:798艺术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郭润文谈刘晟


刘晟是我的研究生,在我的学生中他是比较多想法的一个,也是一个具有他们这个时代青年特征的青年艺术家,早年他一直从事具象写实绘画的研究,其作品也开始具有了较强的个人风格,比如《雁过无声》《精神贵族从这里出发》等,那时的作品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当时他在试图追求一种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想象图空间。这几年他的工作,导上另一个方向,这应该和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他会使用一些他认为可能的材料去消解自己的绘画属性,试图来寻找一种绘画过程中的未知感。他也积极地运用雕塑和影像等形式,以便使自己有更多的作品表述空间。在这种类似为精神碎片的指引下,刘晟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探索。 观看刘晟最近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较多的实验性成分,这包括对材料的实验,对时间的探讨,对图示多角度的尝试,涉及内容非常广泛。这展现了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对于具象绘画的全新思考,和改造的倾向,其实背后的含义在于他们的创作在试图接近中国语境和他们这个时代。


刘:在当代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吴:世界之大,现如今还容得下一块空白的画布吗?


刘:有没有建立中国语境具象观看方法的可能性?

吴:我们真的懂得区别什么是“视觉”、什么是“观看”吗?


刘:观众,作品,作者构成了艺术活动的一次劳动逻辑。观众,作品,作者,批评构成了艺术活动的第二次劳动逻辑。观众,作品,作者,市场构成了第三次劳动逻辑。那未来艺术活动第四次劳动逻辑又会是如何?


吴:艺术成为生产性劳动,这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还是不可避免的归宿?

或者说:当我们谈及乔治·迪基的“艺术世界”(Gorge Dickie),是否真的认为艺术界里的一切逻辑都是理所应当?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