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地•行进”M70艺术空间2017展

  • 展览时间:2017/08/12 — 2017/08/31756
  • 展览空间:M70艺术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行进的园地

廖上飞


M70小组成立于2014年,由来自全国各地的7位70后艺术家发起,他们是刘东路、蓝春雷、史隽、向强、肖毓方、张志刚、张利军。M70小组成员自发出资筹建了M70艺术空间作为“根据地”,位于北京宋庄辛店。自小组成立、M70艺术空间创建起,M70小组成员先后自发组织了为数不多的几次艺术(展览)活动——“纯素之始”(2015年,宋庄辛店)、“独园•素述”(2016年,宋庄辛店)、“院”(2017年,广西冠洞侗寨)。今年7月,M70艺术空间从辛店撤离,机缘巧合,M70小组成员得以在厦门钟山村老厝继续“8.12约定”。


是“共同的理想”将M70小组成员连接在一起。正如连续的活动主题所昭示的,他们追求纯、素、独、院落。老子《道德经》中有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弼注:“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自得也”,“无为,顺自然也”。素朴寡欲、清静无为乃悟道、体道、行道的关键。


对于文人艺术家,艺术不过是悟道、体道、行道的方式。M70小组成员渴慕文人的精神境界,艺术创作强调安静、私密性、内修。他们提倡艺术空间的移动性,崇尚庭院式精神家园,追求艺术与人生、生活、自然的合一。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乃道所始生,二乃阴与阳,三乃天、地、人,天地共生万物而人长养之。事在人为,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诸葛亮)


“园地•行进”,意在呈现M70小组和M70艺术空间的真实处境。从辛店撤离并不意味着退缩,更无关消失。从辛店到冠洞再到钟山,M70小组不断选择城镇、乡村中素朴、安静、独立的老宅院——部分小组成员甚至在着手租地创建宅院。这涉及对“空间”的思考。我们现在熟悉的艺术空间模式源自域外(欧洲),就是“白盒子”(White Cube)的空间概念。白盒子是神圣的殿堂,现代艺术通过它获得了宗教般的地位。白盒子通过将艺术作品与它产生的环境(天、地、人)隔离开来而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审判的权力,这种权力是居高临下的。现在看来其有些过于专制,过于不食人间烟火,实际成为了一种限制。“当代之后”的艺术实践呼唤新的空间,“当代之后”的空间不仅应具有精神性,同时还应有时间性、过程性。简言之,当代的艺术空间应该“接地气”,应该根植于其脚下的土地,而不应只是对“白盒子”的机械复制。因而,“走出白盒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回溯传统,无论是作为屏风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还是文人之间赏评的“文人画”,艺术作品一直是与人非常亲近的,明清时期出现的对联、中堂更是如此,其是融于宅院、居室的。寻觅或筹建一处院落,自由交流、雅集,M70小组所看重、实践的庭院式精神家园实际是对文人精神的再造。


从“园”到“院”再到“行进的园地”,M70小组在逆境中成长,他们所追寻的理想是回到真实、回到内心、回到自然。开辟一块园地,播下理想的种子,浇水、施肥、松土、除草、抗击风雨、采摘果实,艺术家像农夫一样,头顶着太阳,脚踩着大地。这并非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只是我们的艺术已离人生、生活、自然太远,成了风花雪月,成了空洞的说教和干枯的样式。农夫的本职工作是开垦,M70小组活得像农夫一样,寻觅园地、创建园地,他们所精心培植的园地没有篱笆,更没有围墙,其是一个独立的、移动的、开放的世界。


2017年8月10日于绵阳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