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胡蝶

  • 展览时间:2017/08/10 — 2017/09/231044
  • 展览空间:泰康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影后胡蝶”通过由潘氏家族提供的两百余张珍贵的照片呈现电影明星胡蝶(1908-1989)丰富的一生。这些历史性图像首次亮相于2016年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花样年华”公益晚宴上,本次展览将是这批宝贵的文献资料首次在当代艺术机构成规模地展示。展览分为肖像照、剧照、和旅行照三部分,从其百变的银幕形象和丰富的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展示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影后”的一个个历史瞬间,并让我们看到二十世纪初至中叶中国电影业的发展面貌。


胡蝶出生于上海,是家中长女,父亲是京奉铁路总稽查。由于父亲工作需要,幼年的胡蝶常随父母奔波在中国各地。1924年她回到了家乡并报名参加了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的表演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她参演了《火烧红莲寺》(共十八集)、《狂流》、《脂粉市场》、《盐潮》、《姊妹花》、《歌女红牡丹》等多部重要电影。1935年,她随中国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随后又赴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英国考察,此次出访对提升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33年胡蝶在上海《明星日报》组织的比赛中获得“影后”殊荣,后又几度被封为影后,其中包括1960年于东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被选为“亚洲影后”。二战后胡蝶重回荧幕,直到60岁息影,至此胡蝶从影40余年,共拍摄影片多达90余部。她晚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1989年离世。


2017年3月泰康空间举办的展览“肖像热:泰康摄影收藏”,展示了从二十世纪后半期至千禧年之后以人物肖像为主体的数百张照片,以全景式的视野横向提示了中国摄影发展的重要节点。而本次展览“影后胡蝶”,则是一次对二十世纪具有文化标识意义的人物肖像的个案呈现。此外,照片中的胡蝶并非仅仅以被拍摄的客体出现,很多时候她是自己照片的摄影顾问,她常常会纠正记者的拍摄角度与用光的瑕疵。在1935年的旅欧途中她甚至尝试自拍,也曾帮助友人拍照。胡蝶由外而内地反观自己,兼具了被拍与拍摄的双重主体性,是一种主动为之的自觉。作为现代图像传播泛滥的前夜,胡蝶所处的时代自然也谙熟其中之道。有趣的是,我们看到蝴蝶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视角如何选择并建立了一个关于自己的肖像档案。


摄影术作为一项制图技术早已成为记录影像最直接和最便捷的手段。在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前,它首先是一种实用科学。这样的双重属性使摄影承载的图像信息、历史记忆与意识维度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多情况下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区别开来。摄影术传入中国是距离其刚刚发明仅隔数年的1844年,因此它在中国的运用和传播几乎与西方同步。摄影在社会生产、流通和艺术创作中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作为泰康空间关注、研究此种媒介的重要线索,始终与我们对艺术史和文化史的回溯、梳理以及对当代艺术现场的发掘与呈现互为关照。


本次展览由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主办,泰康空间和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协办,由郑胜天(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兼任总监)、斐丹娜(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联合策展人)、李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联合策划。本展从电影史、摄影史等多条线索展开考古学式的个案呈现,试图超越阅读画报和电子照片的观看体验,展览将持续至9月23日。2018年1月21日展览将巡回至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展出。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