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鲁美七年,只为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画的却永远是童年。他更沉着于内心的拷问,更倾向于个体世界的张望。
青年艺术家吕良军,擅长在童话的世界里隐喻表达人自我的世界,那些被虚拟化了的动漫了的人物和动物,都以小的格局出现,其面孔却是夸张的。
这一代青年艺术家浸泡在卡通文化里,汲取童年的记忆。吕良军借助于这一形式的存在,去描绘和勾勒他所要表达的轻松而不乏诙谐的观念。在图式建立上,其现实的感官视野往往决定了其艺术的取向。
他的系列作品《童年》往往与儿时的叛逆和玩伴有关,譬如打弹弓、躲在桌子下偷偷吸烟头,这些大部分成年人的儿时记忆,都是喜闻乐见的题材。但是吕良军所借助的符号恰恰在于抓住了其本质,一桌麻将大人褪去,留下的是儿童内心的孤独与成长的隐忧,可见吕良军善于抓取那些成长记忆中的细节,这些隐喻的手法在其作品中普遍存在。他的作品既表达男孩的童年,充满着调侃与好奇。又反观女孩的童年,长长的头发如花编制的主题,姿态迥异,注重细节表达,反馈处于懵懂与困惑的女孩心理。
那些熟悉的场景,却揭露了人的童年关乎一生,诸如花被子下的男孩,双手攥着被角,无表情的彷徨,同样揭示人的内在活动。犹如另一作品,通过表达丢在地上的纸飞机,手扶鬓角,隐去了面孔的外部动作,让我们在受伤的儿童群体里,反思成长的深刻问题,以提醒观众深入童年内部思考人的现实问题。
童年是艺术的永恒主题,然而如何准确而生动的提炼童年的记忆,并深触到社会层面看待童年则显示了吕良军积极的思考。语言为观念服务,吕良军的另一类作品则以动物作为人化了的世界,表达自我看待世界的观点,隐喻自在其中,比如他的作品《旅行》以凝重既有坚毅的狗狗,背负着各种的旅行工具,其所表达的观念在于释放,以启迪观者在动物与人之间产生关联的思考。
《猫》天性善变却头上嫁接了满树的花,其表达艺术家在两者之间,启迪我们探索人性之变。而他的《鱼》则以夸张的手法构建造型,突出眼睛表达内在的世界,可见吕良军的作品,普遍在精神层面探索内在,而外在形式的精确加强了他对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现实精神性实践。
吕良军热衷于卡通,其从版画专业跨到动漫,又转身于油画创作,材料是其表达内涵的工具,即使如此,他所建立的内在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围绕着人性与现实世界,轻松而自在的表达或凝重或悲伤的世界,恰恰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普遍的接受性。
吕良军沉心于作品的内部探索,在形式语言与观念语言之间,表达人的世界与动物的世界,是他作品两大主题,希冀他在图式构建上走出自我的逻辑,更加明确图式背后,材料的探索会加深图式的观念。
无论如何,童话的隐喻,我们都在其中,希冀吕良军能够在童年这一语境下构建现实世界与人性成长的哲学是值得期待的。
艺术家简介:
吕良军,1986年出生于辽宁,2006-2009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2009-2013鲁迅美术学院动画系。FFA无限计划艺术家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