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绘画精品展

  • 展览时间:2017/03/22 — 2017/05/21807
  • 展览空间: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书画厅
查看更多详情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名璜,字渭清,又字兰亭,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寄萍堂主人、三百石印富翁等。他出身贫苦,早年学木工,兼习肖像画,并以卖画为生。中年拜胡沁园、王湘绮等为师,学习诗书画。经过“五出五归”的游历,眼界大开,技艺精进。定居北京后,受陈师曾影响“衰年变法”,创立“红花墨叶”一派。他的作品融民间艺术与文人画于一炉,形成了简练生动、自然质朴、天趣横溢的鲜明艺术风格。其开创的由俗入雅、变雅为俗的艺术境界,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此次展览精选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齐白石早期、中期、盛期和晚期绘画精品70件(组),兼顾学术性和欣赏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展现白石老人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以期与广大观众共同领略一代艺术大师的风采。


|五出五归  卧游传艺|早期(1878年—1918年,16岁—56岁)


齐白石艺术生涯的早期大约经历了四十年,即从十六岁在家乡学木匠开始直至定居北京之前。在这段时间里,他自民间雕刻艺术萌起其内在艺术的细胞,涵养自学绘画基础于芥子园画谱,观悟人生于画肖像画。

二十七岁时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正式走上艺术的道路。后结识黎松安、王闓连等湘潭地方士绅文人,并得赏识与鼓励,外出游历,五出五归,开拓了齐白石早期的眼界与心胸,并也在传统文化中提高了艺术修养与技巧。

作为民间艺匠、地方画家,无论生活状态、艺术创作还是文化交游等,都带有浓郁的民间性与地方性,创作题材上山水与花鸟并重,形成其早期绘画风格,齐白石个人的艺术天资与不懈的努力,使他终于成长为在画、印、诗、书各方面都颇有成就的地方文人画家。这一漫长时期的积累,为他后来的大器晚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衰年变法  画见新魂|中期(1919年—1928年,57岁—66岁)


1919年,家乡遭兵乱匪患,年届六十的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寓居北京这段时间曾被齐白石称为“十载关门始变更”。


初至北京之时,齐白石画风仍以简约传统为主,幸遇当时的北京画坛领袖陈衡恪(1876年—1923年,字师曾),受到了陈师曾的艺术变革思想影响,改变过往石涛、八大的冷逸风格,转而接受海派画风并借鉴吴昌硕的金石用笔,自创所称“红花墨叶一派”的大写意风格。


这一时期绘画题材上以花鸟画为中心,用笔精深古拙,墨色则讲求单纯而强烈的对比;其山水画的构图愈趋简洁,境界愈见新奇;而人物画则出现更多佛道人物和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抛离传统束缚的齐白石,于此大步向前。


|大器晚成  似与不似|盛期(1928年—1949年,66岁—89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画坛最为开放活跃的时期,从绘画思想到技法流派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京华变法之后的齐白石,声名大振,受邀去各地举办展览,走入美术学院讲坛,画艺与画名终至大成。


“美术革命”的主张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徐悲鸿、林风眠等画家积极建立美术专科学校,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国画进行改革。京津地区的陈师曾、金城、姚芒父等以高蹈的文人方式坚守传统。齐白石以丰富与独特的人生阅历,在绘画上既继承传统又不落古人窠臼;以天才的悟性,勤奋的实践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这一时期的绘画无论人物、花鸟、山水,用笔功夫纯熟、苍劲老辣,笔墨纵横淋漓、气势雄浑,构图简而不空、平中见奇。其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的画风,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画境,流露出其真淳质朴的审美意趣。


|最后辉煌  融见真光|晚期(1949年—1957年,89岁—97岁)


齐白石晚年获得极高的盛誉与声望,先后担任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3年于百岁诞辰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年届九旬的齐白石依然笔耕不辍,构图趋简、笔墨融润却又苍老,艺术上臻于化境。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齐白石拓展调整取材范围,聚焦描绘农具蔬果和田园花鸟,画和平鸽、万年青,举手之间可谓老树著花、蔗境弥甘。

此时期的齐白石一呼一吸之间便是一番天地,艺术形象更加洗练,把中国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生命最后的八年,他以超强的耐力燃烧生命最后的辉煌。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