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感觉十分欣慰,在大城市待久了总时不时会想家。我们农村集市有一条青石板路,自明清来就存在,曾繁荣热闹,只是现在却荒芜了,一个人走在坑坑哇哇的青石板路上,心中惆怅,想起儿时玩耍的情形,有时玩的忘了时光妈妈就在青石板巷道大声呼喊:快回家吃饭了!
节后回到城里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画画于我们是大事,画家应该多思考多创作。在“国画院”大厅,“传承、创新、国风、楚韵”的醒目标语让人欣慰。画院,官署名,自古就有,在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绘画,后来也指中国美术的创作和研究机构。画院正式设立,始于五代,两宋画院规模较大,制度完善。宋代画院录用画家,要经过严厉的考试,宋代科举考试里有“画学”一科。当时画工考试,常以唐诗诗句命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意境。宋代之后,画院传统便逐渐衰落了。到明代,虽有画院之名,却无画院编制之实,清代宫廷不设画院,但宫廷画家的活动却有专门的场所。新中国建立之初,周总理为提倡中国绘画的传承特别兴办北京及上海中国画院。规定了画院是创作、研究、培养人才、发展中国美术事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 然时至今日,一个日益强烈的共识是,中国社会正面临文化危机,文化内涵的空洞化,让迅速积累的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越高越重,越容易崩塌。中华民族正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一个世纪前全盘西化思潮席卷中国大地,王国维投湖以明志,为坚守、捍卫中华文化和民族基石而殉国,于时间长河中谱写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时至今日,其价值与意义何在?我们到了必须寻回我们的根、找回我们的魂、返回我们精神家园的时候了。
今天,就让我们从“穷途末路”的中国画美术领域唱响宣言而出发,在尊重美术“多元”发展的环境下,推动建构“中华民族主体艺术”。 中国画之根在中国国学,我们应该摒弃以西方评价体系评判中国画,我们需要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建立基于自己文化理论体系中的美术评判标准。湖北省国画院院长陈迪和先生说过:“中国画不是一种纯粹的绘画,它是一种道学艺术,它存在于意识之中。中华的文化是文以载道,画以载道,没有道的画不能称之为画”。文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承文载道”。载:装载,引申为阐明;道:道理,自然之理,泛指思想、道理、精神。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本身就不是画一个具体的物像,中国画是表达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是通过物像传达她的精神和文化思想,比画具体的物像高尚得多。对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下中国正处于伟大历史的转折期。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中西方文化艺术的空前碰撞交融,中国快速崛起与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现实与需要,交织成一个新的时代潮流。时代向艺术发出呼唤,时代要求作为中国美术核心的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有序转型。
当下中国,需要权威的国家职能单位来主导和影响实施自己的民族艺术的审美和走向。 这次全国十个省市的画院院长或美协主席的作品展以“承文载道”冠名顿觉十分欣慰,不由又想起儿时妈妈在青石板巷道大声呼喊:快回家吃饭了!一声随意的呼唤,可以看出一份可靠的温情,能在彼此最熟悉的地方,感受到相互间久违的气息。
徐进波于尊古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