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胄作为富有原创精神的人物画大家光耀于20世纪中国画坛。然而,他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非止一端。
他拓展了一条生活之路,从老师赵望云手中接过“农村写生”的接力棒,深入农村和军队生活,以大西北多民族聚居地区作为自己的艺术生活基地,根据生活起草稿,在生活中练基本功,基于对生活的感受进行创作,成功地解决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是一位多能画家,成就最高的是人物画、动物画和大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速写作品。黄胄创立了一种与时代、与民族情感交相感应的绘画风格面貌,成功地解决了传统与现代、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黄胄勤奋过人,以“必攻不守”作为座右铭,是艺术探索的勇士,也是生活的强者。他的许多代表作产生于两个时期:一是文革之前的五、六十年代,他创作了《洪荒风雪》、《巡逻图》、《丰乐图》等开一代人物画新风的画作;文革之中,他受到冲击与摧残,1970年代末,又身罹重疾,几致瘫痪,在住院期间,还强忍病痛,接受国家任务,创作了《松鹰图》、《百驴图》等国礼作品。病情稍有好转,即第五次深入新疆地区写生作画,很快迎来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时期,所作《叼羊图》、《欢腾的草原》、《草原逐戏图》等具有史诗性的巨作,力度雄强,满壁风动,正是充满朝气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生动表现。
黄胄弘扬了一种炎黄精神。少年时期,他曾获得学校颁发的“炎黄之胄”锦旗,“炎黄”二字便长此铭刻在他的感情深处。20岁时,他为鲁迅小说《示众》作插图,开始以黄胄作为笔名。1945年两次黄泛区写生使黄胄领悟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艺术家肩负的崇高社会责任。
黄胄晚年,为中国美术事业留下几座丰碑:他亲手筹建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和炎黄艺术馆,并先后出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和炎黄艺术馆馆长,带头捐助了自己的书画作品和古代文物、书画收藏,主持了具有深远影响的“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和一些重要展览、学术活动。
人们从黄胄作品中和他对祖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奉献精神中,感受到炽烈的炎黄赤子情怀。(李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