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和西的作品是景色,有一种抒情的本性在,发乎性情,出自内心。但是,他的作品不是那种西式的“风景”。“风景”这个译自landscape的中文词,不能准确地表达陈和西,以及与陈和西有相同感受的新一代油画家的审美目标。
中国传统艺术就从来不这样称呼。我们叫“山水”。在这里,“山水”既是具体的画种分类,又是一种精神性的象征表达。同样,基于对书法用笔的依赖,中国画人也不把作画叫“画”画,而是叫做“写”画。
从“山水”到“写”,意味着艺术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体悟的过程。我想起宗炳《画山水序》中著名的论断,在他看来,“写山水”只是一种“卧游畅神”的过程而已,描绘物像从来不应该成为画人的目标。
清中叶的画人邹一桂也明确表示,尽管西人的油画逼真写实,但“全不入画品”。那么,在他心目中,什么才是“画品”?显然,在画中表达了苏轼所说的“常理”,或者“写”出了苏辙所强调的“真空”,画才能够进入“画品”。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画以抒其情,非如实描绘,才算得上艺术。
经过长年的实践,上述美学问题一直缠绕在陈和西的内心。我猜想他之所以努力推进“山水油画”,是用这样一个嫁接了中西两边的含义,而又以中义为主的混合型概念,来表达他的长久的追求。这种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如何才能创造出一种东方式的艺术样式,而在手段上又是以油画的媒材为平台。因为只有这样,油画才会成为中国艺术家自己的语言,才能平等与西方艺术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
这就是陈和西的成就之所在。他是实践在先,理论思考在后。或者说,他在个人的实践中努力贯彻一种东方情思,让油画这一外来画种真正扎根于中土。
上一篇: 高源 -- 不已
下一篇: “照见”-- 张明逸个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