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ason in Art
理性审美主义
从2005年开始,白璎老师开始进行都市水墨的人物画的创作探索,他所表现的“都市”,是他最为熟悉、从小生长的这座城市——上海。
最初选择这个题材作为学术方向,其实和他自己的成长背景有关,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没有在农村乡村生活过,对那种乡村的这种感觉是没有的。所有的艺术灵感、艺术创作都是源自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都市生活是他汲取营养的唯一来源。
白璎老师的工作室
他自己不曾想到,若干年之后,在现在,都市水墨会成为学术与市场纷纷关注的重点之一:“我当初只是出于艺术的本能是选择它,这也是我最朴素的想法。而且它很真实很熟悉,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初选择它,是很自然的。”
幕启与幕落,对他而言,既是看客,又是参与者,在这一出出情景剧背后,却彰显着我的立场,不与任何主义挂钩,也回避周遭的市井再现
他站在海岸边,仿佛游泳的女子正为他而来
他笔下的女性人物虽然没有明确的指代,却在有意无意间透析出一种现代城市社会的气息,她们是城市生活中另类的人群,也掩映出某些独特的城市气质,比如寂寞、慵懒、随性、迷茫、温情、卓尔不群的意念和心绪通过身体语言身体思想展现开来......
有评论家说:在他略施粉黛的画面里,荤面素底、虽艳犹文,好色而不淫,传递了传统道德的节制与含蓄
白璎老师说:
如果说城市是有性别的话,那么我们面前的这座都市无疑是偏向女性的。月份牌、老电影、张爱玲……这些挥之不去的海上印象,这些曾经老上海的标志性元素,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更彰显出时代赋予她的荣耀。
过去的、当下的,构筑着这座城市无尽的妩媚与浮华,受惠于她的滋养,血脉中流淌着她的气息,在潜意识中,时时涌动着对接的冲动,《沉香》、《入境》系列也许正是在这种情怀下诞生的,它多少弥补了我积沉许久的一种期许,排遣了心中时有的莫名悸动。
这些都市水墨系列,但凡单个女性的扮相,不妨把她解读为“新仕女”画,这些写照,营造的是基于某种不可言状的怀旧眷恋的幻化,或舒展、或聚拢、或小憩、或冥想、或顾盼……均无甚情节,然在这松懒的景致背后,虚构着我臆中的情景剧,举手投足间,似乎发生过什么,或者将要发生些什么,这些不确定陡然提升了悬念,加剧了某种好奇与猜测。
他凭着直觉走,随意生发,体会着来自内心的偶发的、随机的感悟,倾听与捕捉可以勾勒的音符,调整着看客与参与者彼此间的距离
你看他走向画中人,那画中人也正注视着他
时常,我会对这些虚拟的角色偷换而置己于其中并享受着这份快意,常又因入戏太深而不能自拔,在虚拟的主旨下,性别的错位反而会“入味”三分,伺机在假想与“自以为是”的合围中捕捉最佳,假如机缘惠顾,不期而遇的惊喜便会降临。
间或画些男女组合和单个男性人物,纯然是随意间的感悟所至而选躁动社会中的饮食男女。规避了看山望水,临风惆怅的怀古摹拟,现今的生态早绝无可能还原古人的情致,我执迷于所熟稔的周遭生活原态,它似乎也在引诱着我,企盼我寄意其中,而我也乐得半推半就,各得其所。
图像的语义于是在不断的推敲建构中初露雏型,肢体的虚拟在平衡与失衡中传递着种种信息,一些不经意的图像不期而遇,时时纠结与撩拨着我的心绪,是过往的,抑或其它,没有标准答案,隐隐之中,在语境的投射下,视界的感应模糊了它的边界而不断延伸,在语焉不详中寓意得到了保留……
生命中的种种无奈和困扰催实了我的感观,一些曾经的禁锢得到了释放,那我能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呢?我也不知道。(文章来自白璎《角色虚拟有感》)
- 标签:
- 白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