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堵墙

  • 展览时间:2016/12/18 — 2017/01/26715
  • 展览空间:尤伦斯艺术品商店
查看更多详情

“墙”并非仅是一个建筑学术语,它既是关于“第四堵墙”戏剧理论的核心所在,又为“白立方”(white cube)式展览空间的基本元素,在视觉与心理上建构不同层次的象征性空间关系。随着现代世界中空间感知方式的剧变,代表某种秩序的“第四堵墙”和“白立方”早已动摇,封闭、稳固的规则立体空间转变为“流动”的空间,被许多不规则的墙面分割、剥离又联结,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形态。展览“第N堵墙”正是回应了这一现状,在处于美术馆与商业环境交叉地带的UCCASTORE艺术空间中呈现3位在创作上具有深层联系的艺术家作品——他们以身体、建筑心理学与纯粹形式为基本元素,探讨现代都市空间在广义上的“经验”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在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不同场域的公众之间建立微妙的联系。


黄启覃的作品直接以空间关系本身为描绘对象。他毕业于德国菲利普斯—马尔堡大学造型艺术学院,似乎对于纯粹的形式本身更感兴趣,抽离出绘画中最为基本的两种元素,即“线”和“影”。尽管画面似乎以现实空间的某一局部为素材,却以独特的线性结构与光影渐变手法塑造了一种抽象化的空间。黄启覃擅长通过细部的“突变”挑战整个画面的基本空间逻辑,以出人意料的灰度变化、联结不同维度的线条、不合比例的透视关系制造出奇异的“超空间”;画面中时常出现的网格与阴影的交界又暗示着一种“中间”的状态及不稳定的空间观感。黄启覃正是以自身在都市空间中的具体“经验”为素材,向观看者展现纯然的空间形式。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商亮的作品通常呈现一位性征不明显的少年形象,其稚嫩的面孔与健硕的身躯之间显得极其不协调,而身体局部凸出的肌肉与整体的孱弱感又显得格格不入。画面的色调以粉红色为主,人物的轮廓被模糊化了,仿佛即将消失在背景之中。在此,艺术家似乎在同一个形象中同时呈现了现实的躯体与理想化的“强健”躯体——而这一“理想化”的躯体恰与媒体塑造的视觉形象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强势的权力话语。在此,商亮将私人空间的躯体与公共空间的形象资本相提并论,暗示“身体”作为不同领域的交汇,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图像化、虚拟化了,愈发难以作为“主体”的自我表达而被理解。


许果的创作则源于其深层的记忆空间,以建筑形式为基本意象展开。2014年起,她开始创作以碳铅为媒材的“失落的记忆”素描系列作品。画面以黑、白、灰为基本色调,初看仿佛一幅幅复古感十足的旧照片;细觑之,则会发现作品实际上在描述某种基于梦境与记忆的超现实场景。画面中的“断壁残垣”源于艺术家对住所环境的记忆,其中充斥着不合基本透视规则的比例关系——建筑本身因而丧失了体积感与重量感,恰如难以捉摸的记忆本身,而作为媒材的碳铅本身亦蕴含着不确定感;建筑主体细部的阴影又仿佛“记忆的黑洞”,不断吸引着观看者的目光。许果通过“建筑”形式表达一种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情绪,以精准而敏锐的细节刻画让梦境中的建筑显得虚幻、真实而转瞬即逝,既表达了与个人经验息息相关的情绪,亦从侧面反映了现代人对空间形式本身矛盾重重的感知方式。


黄启覃、商亮、许果以不同的方式将个体对于都市空间的感知投映在作品中,在“墙”上进行绘画、书写及展示。而这一绘画的行为亦必然介入他者的目光,构成都市空间经验的一部分,成为建构错综视线关系的“墙壁”。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