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劳作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因;视觉艺术的意义正是在于见证生产劳作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本次展览旨在以微观和宏观的视觉维度呈现生产劳动的艺术价值。
生产劳动是以社会群落为集合进行的,每个群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结构下都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劳动关系。从微观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社会群落都看作一个生命体,而构成此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则是群落中的每个劳动者——个体的性格和社会角色都会影响此生命体的酸碱平衡,进而形成每个群落的性格差异。艺术家作为社会群落中的一个细胞,其创作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生命体的生老病死,亦可作为参与者干预生命体的新陈代谢。从宏观上来看,生产劳动构成人与人、人与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美术新生力量的壮大,增强广东美术的影响力,广东画院和广东美术馆共同主办“第六届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本次展览的学术主题为:视觉生产——艺术劳作见证时代变迁。邀请我省五位著名的艺术家、批评家担任提名人,各推荐两位广东青年艺术家参展。作品从各个维度表达对现时生产关系的诉求和未来生产关系构想,探讨人作为生产关系中的一个个体,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横批:站着睡觉
制造业的速度与日剧增,增到一定程度也就不太增了,通货膨胀不过是肥胖的人病倒了,还得减肥。这如同超大城市的扩张,总会散布星星点点的废墟,废弃物品也成为了城市的累赘,被视而不见地丢弃,又被城市地清洁系统清除、消化。在垃圾与文物之间,被个人保留地物品,也就是俗称“旧物”的东西,在时间的流沙中不时闪光。然而,由于商品更新过快,“喜新厌旧”成了正常地、不被批判地词汇。加之对于网络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到大众对于“新的商品”与“旧的物品”的认知上。一方面,群体压力得以释放,获得商品的渠道多且容易,新旧物品更迭前所未有,“恋旧”的精神价值从过去的博物馆科学变成了个体温存的体现。另一方面,互联网导致的文化密集和膨胀,让大部分人对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物质审美趋于雷同,新旧难分又成了认知上的难点。
如今,图像的廉价化所引发的图像消费时代,成为了互联网逻辑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生命体验,“现成品图像”成为人类被动接受艺术的一种方式。它扰乱了人们对于原有亲临博物馆观看的感官认知,这更加不能与“现成品艺术”被赋予的情感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意欲给予这一过程一个新的重量: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剧,艺术品逐渐成为一种新形式,其背后作用于个人的关系,更多的从人与物的关系,变为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利用还是依赖上。
对旧物的迷恋,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对商品的恋物情结。但旧物的不同,在于它的时间和社会属性,携带着属于某个人某个时代的特质,这使得我们在漫漫淘汰的“物之流”中重新选中了它。在商品堆积、物质丰盛的现今,在新的社会形态的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中,我们以“展示”对抗景观,将景观中的商品“打回原形”,重新展示为物、日常品和艺术作品。
新旧站第一站的展览位于环铁与798之间的吸尘器空间,在此呈现“个体经验”与社会号召之间的差异。展览中付诸于社会行动的改变,是艺术家们所传递的信息,秉承“旧即是新”的原则,展览围绕以旧物件为材料的艺术创作,试图将虚拟商业模式的视觉形态带入展览空间,用一种针锋相对的方式积极揭露每个人生活被物化的现实,艺术是在努力背离恋物,同时敏感于被物化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