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斯奋 / 文
任何民族要安身立命,要自立于世界,都要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的寄托。而中华文化作为一种注重现世生存的、讲究实用的文化,她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体系是建立在现世实用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就是建立在血缘纽带上的孝道观念。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上帝,但是信祖宗。西方人有教堂,中国人有祠堂。西方人认为上帝时刻都和他在一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上帝的眼睛在盯着他,这就是他们的良知意识。中国人的良知在哪里呢?我们为人处事,也有一个意识,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就是祖宗。要对得起祖宗,对得起父母,同时要积德,以福荫后人,这种由血缘意识决定的内心的规范,就是我们的良知意识,也是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一个底线。这种观念曾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一直起着凝聚世道人心的作用。这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每年到了清明节,全国各地对先人的祭拜活动如此隆重而热烈;为什么每年到了除夕春节,全国总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游子,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回家过年的道路上;为什么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哪怕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海外,对祖国都还有那么强的认同感?显然,对祖宗和父母始终念念不忘的观念无疑发挥了根本作用。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先贤其实是早就认识到了的。古代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生命个体和血缘关系出发,逐步扩展开去的人生理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十分强调“孝”道,认为“孝者,人之天性也”,不少朝代都提倡“以孝治天下”。由儒家倡导的这个孝悌观念,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作为维系人心,安定社会的重要手段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实在于中国人对这一精神家园的集体认同。
当前,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德建构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也受到空前的重视。这无疑包括许多层面——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而孝道作为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最恒定的一种信仰,从深层次来说,应当成为当今道德建设一个重要着眼点。前些年,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就表现出令人钦佩的远见,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接下来完全应当把声势搞得更大在些,更理直气壮一些,真正使之深入人心,并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去。
三祥轩书画院,作为一个以推广传统文化为己任、提倡书画弘道的民间机构,正是有见于此,并积极付诸行动。近日,经卢延光、任细祥先生倡议,邀请十位诗书画家,围绕这一主题,投入创作,于是便有了这个《中华孝道——当代岭南名家作品展》。这个展览,选取了中国历史上若干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和诗歌作品,以绘画和书法的形式,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加以表现,揉合了古人的情怀和今人的理解,使传统焕发出新意;而诗书画的综合展示,又彰显出展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外,部分作品还制作成邮品,也堪称别开生面;再加上还有今人歌咏孝道的诗歌,整个展览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相信必定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和称赏,无疑也有助于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进一步弘扬。
2016年7月于羊城蝠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