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与超越”
延生状态--“川渝高校美术作品联展”暨“四川文理学院第四届美术作品双年展”前言
中国的文化艺术数千年来之所以在历史的长途跋涉中,源远流长,延绵不断,就在于它以区域性为底色而又不断的吸纳融汇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的而又富有趋同性和生命力的艺术形态与精神,以至她不会在流转延绵中迷失方向、失落了自己。在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艺术一方面突破了“中心主义”而使得不同区域的文化观念精神价值更大程度上被认同,不同艺术风格存在的合理性被强化,一方面以比以往更大的超越激情进行着跨区域、跨国界、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融合。正是在这种回归与超越的双向运动中,当代艺术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可以说承认区域文化艺术存在的合理性,认识不同文化艺术的精神价值,加强不同区域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对话,这是“全球化”的真正内涵与价值所在。失去了地域性、本土性的“全球化”,必定是文化艺术走向僵滞与死亡的陷阱;固守本土、画地为牢,也是使艺术之树枯萎的症结。“延生状态——川渝高校美术作品联展暨四川文理学院第四届美术作品双年展”是地处大巴山麓的达州艺术家们又一次立足本体而又充满超越激情的出击,一次跨区域的对当代艺术的自觉主动的介入。
向来,巴蜀艺术在中国的艺术板块中都独树一帜,并充满了强大的纳构与超越的激情。达州介于巴蜀文化交汇之地,达州的艺术既有巴文化的刚健豪迈之气,又具蜀文化的绵柔隽永之韵。延绵逶迤的大巴山不仅没有阻隔大巴山人的视野而且更加激发了他们超越空间阻隔、超越区域的精神与意志。这里既可出气吞山河英雄豪杰,也产生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艺文大家。坚韧、豁达、开放、进取是大巴山人的品性,也是蕴含在大巴山艺术家心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四川文理学院已连续举办了四届的美术作品双年展,正是这种品性与情怀的呈现。本次展览命名为“延生状态”,更是将这种品性与情怀彰显得淋漓尽致,其具体体现在:
持续的互动性:这个展览持续前三届的基本思路而又有更大的拓展,邀请了川渝及江苏的近20所艺术院校参加此次活动,这不仅需要花费很多联络的精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勾连能力。在这近20所院校里既有专门美术院校,也有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的艺术学院;既有来自四川的院校,也有巴渝甚至江南的院校。众多院校的参与,不仅体现了文理学院勾连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说明四川文理学院的双年展已逐渐成为一个跨区域的展览活动,已逐渐成为巴渝高校美术联展中的一个富有特色与魅力的品牌。
宏阔的开放性:参加这次展览的作品多达200余件,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书法、设计等多个艺术门类,是一个真正的综合性艺术展览。参展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院校,也有社会艺术结构的艺术家。无疑这是一次极具跨门类、跨区域、跨行业的交流性、融汇性、开放性、学术性的展览。这个展览中的作品,门类齐全、媒介多样、题材丰富、风格各异,但是在色光与笔触的交融中,透溢出的是艺术家们对现实、对自然、对生命、对时空的独特感悟与体验,彰显出艺术家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憧憬,表现出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纯正与赤诚的态度。这是一次不同区域艺术家对话切磋的活动,更是艺术家们献给观众的视觉盛宴,献给大巴山的饱含深情的礼赞。
纯正的学术性:这次活动不仅是一个展示活动,展示了高水平的作品,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展览活动期间将举行相关教学研讨、学术研讨、学术报告等系列学术活动,这无疑是川渝地区一次高校美术类学科“学术峰会”。相信通过展览与学术对话研讨活动,必将加强巴渝地区美术教育界和美术家们相互的了解与联系,必将为巴渝艺术界搭建一个共生、互动、共进的学术平台。
“介入”,可以说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关键词。介入就是自我的延长与自我的重塑,就是一个艺术家或一个艺术机构赖以在当代艺术界和艺术教育界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态度与能力。无疑,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不仅具有“介入”的强烈意识,而且具有极强的“介入'的能量与能力。地域的障碍已被这种意识与能力消解,一个深处大巴山麓的美术学院已在这种意识与能力的支配下,在巴渝艺术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发出了她应有的声音。
感谢主办方和策展人对这次跨区域的艺术汇聚与艺术对话所做的全力投入、倾洒的满腔热情。这种投入与热情,使得这场艺术的盛宴精致而多彩。感谢所有参展艺术院校和艺术家们,你们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质朴而华美的视觉盛宴,为这个巴渝地区美术与美术教育界对话交流的平台增添了新的光彩。当然,我们更要感谢观众们、听众们,你们的参与是对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们最大的激励。
大巴山逶迤磅礴,艺术永无止境。共存互动、汇聚融合是艺术和艺术教育活力不竭的根本缘由,携手共进、同筑艺境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员
四川美协副主席
黄宗贤
2016年11月6日于望江楼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