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感”金锋&肖雄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6/11/12 — 2016/11/22875
  • 展览空间:艺通佰通E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当“现实感”交汇时


文/杜曦云


“存在就是被感知”。人所感知到的世界,和世界本身相比,相当的有限,这是生而为人的局限。但我们又只能通过肉身感知来真切的触摸世界,除此之外都是假想。


艺术是表达,是艺术家融合感知、假想后的再造。即使一再强调“现实”,艺术家的再造物,只是和现实相平行的新的“现实”。它所表达的,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综合感受,而且相当的个人化。


身处中国现场,现实处境对人的影响,是谁都无法摆脱的。“现实感”因人而异,而且随时流动变化着。积重难返的常规问题对人的深重影响,和移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新契机,在当下生成着新的“现实感”。在金锋、肖雄这两位艺术家的新作中,这种“现实感”或隐或显的聚焦于暴力。


金锋的《关于暴力美学的研究方案之一》,几百根警棍被剥、削、切、割后,暴力功能被降减、物料被重组。通过几何学般的排列组合,金锋把暴力工具纳入理性逻辑中,试图用各种冷静、善意的方案,在一个富有感官魅力的氛围中,来探讨暴力最小化的可能。一个个秩序化的排列组合,也是一个个认知模型。当每个人的“现实感”和这些模型进行印证时,会揣摩个体之间和平共处和发展的可能性。


肖雄的《大众花园》,从希特勒青年时期的水彩画中“采摘”出一组菊花,在丝绸上矩阵式的重复刺绣,形成满布菊花的帷幔,乌鸦栖身其中。被复制于丝绸上的簇簇菊花,召唤着人心中对生命中美好状态的渴慕。但当这种美好渴慕,和希特勒这一特殊人物联接起来时,在可知的历史知识中,变幻莫测的欲望和生存处境的复杂关系,让“人性”这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充满了难言的张力。


“现实感”首先是个体的,但不同个体又有共通或交叉的感受,因为有些问题是共同面对的。当金锋和肖雄交叉于“暴力”时,某种看似共谋的默契,可能是无奈的不约而同、必然的不期而遇。这时,当下特有的“现实感”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2016年10月28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