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艺术空间将于2016年11月3日举办《透过光的帷幕——庄棪个人作品展》。本次展览是名泰英才个展推广计划的第七回,由艺术客执行出版人兼主编王静策划。现场将展出庄棪自2012年至今的21件作品,以2015、2016年的新作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庄棪近几年对于明、暗塑造上的变化,以及画面上沉着的色调和独特的肌理。
在庄棪所表述的静谧空间中,隐藏着“光”这个主角,整个画面全部的丰富性围绕着光这一介质制造的质感展开,对暗部的处理并没有因为对比而变得草率,反而追求更加生动的暗部层次和色彩间的细微差异。在自然界中,哪里有光,就会产生影子,人看到影子就可以找到光源。普通人对那些阴影往往是不注意的,他们总是觉得这些阴影无关紧要,而往往就是这不起眼的阴影而塑造了物体的立体呈现,也往往因为这不显眼的阴影造就了视觉上无限幻化的空间。
在眼睛所能观看到的真实中,因为光的参与,色阶和色相可以纷繁复杂到极致,庄棪将她作品的色阶控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而在这个范围内用色调和肌理的语汇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情感,透过光的帷幕,变得不再平凡。
展览即将开幕,敬请关注!
透过光的帷幕
“绘画不是一个所谓物的对象,它更是一个可以沟通的对象。——庄棪”
年轻的庄棪所就读的广州美院,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油画本土化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土化并非指视野的局限,而恰恰相反,基于视野的开阔,本土化是令油画语言移植到中国的文化土壤重新得到表述的契机,并持续输出着可能诱发实验性和开拓性的活力,前所未有,无所借鉴,要尽量与约定俗成的经验拉开距离。当然无论是本土化还是国际化,都是外界加持于艺术家的定位,更多时候,艺术家面对空白的画布,首要解决的都是那些具体而微的问题,如何让画布上所呈现的一切笔触色彩不沦为冗繁的挥泄,令这些视觉化的表述更具有确定的意义。
如果观众有心,细细品读庄棪的绘画,会被作品中沉着的色调和独特的肌理锁住视线,她的绘画与众多年轻一代钟爱的鲜亮色彩、扁平化的图像表义拉开了距离。不由得有所感慨,所谓的代际差异,都是基于传播需要而制造的说辞,真正被改变的是认识论层面不断被更新的认知而已,而并不存在决定某个时代文化基因的唯一真相。这些色调和肌理之于庄棪作品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策划这个展览想要辨清的一个问题。
这个展览主要选取了庄棪自2012年至今的作品,更以2015、2016年的新作品为主。在这个持续不断的创作序列中,2012年和2013年最早完成的《存在与失落1》和《存在与失落2》是具有开启式意义的。这两幅作品都以逆光的视角,表现某个寻常空间中安静的窗口,一个窗口前放置着隐约可以透光的纱质屏障;另一个窗口被厚重质地隐隐透光的窗帘遮蔽,处在暗部的视角更加清晰地窥视到了“明”对“暗”的塑造,在庄棪所表述的静谧空间中,隐藏着“光”这个主角,整个画面全部的丰富性围绕着光这一介质制造的质感展开,对暗部的处理并没有因为对比而变得草率,反而追求更加生动的暗部层次和色彩间的细微差异。在自然界中,哪里有光,就会产生影子,人看到影子就可以找到光源。普通人对那些阴影往往是不注意的,他们总是觉得这些阴影无关紧要,而往往就是这不起眼的阴影而塑造了物体的立体呈现,也往往因为这不显眼的阴影造就了视觉上无限幻化的空间。由这两件作品延续而来,庄棪在之后的作品中着重于对“透明性”这一质感的表述。之后又创作了《一张步履轻盈的凳子》、《窗外》、《水的性别》、《蓝色的海》等。2016年的作品《经幡》、《三人行》、《圣山》等几件作品,庄棪把外光控制在自己特有的语言情境之中,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光的含义不再局限于自然之中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在眼睛所能观看到的真实中,因为光的参与,色阶和色相可以纷繁复杂到极致,庄棪将她作品的色阶控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而在这个范围内用色调和肌理的语汇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情感,透过光的帷幕,变得不再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