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谁的时代”一次关于代际水墨的探讨展

  • 展览时间:2016/10/29 — 2016/11/13500
  • 展览空间:贤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谁在谁的时代--一次关于代际水墨的探讨


翟耀南


水墨已然有了历史的注解和定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的水墨创作的方法论面临着解构与重置,能否得到梳理并获得新的向度,这关乎水墨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的确认,也关乎自身的文化建构与传承。


这种方法论的建构,是水墨创作语言的辨识测听器,也是对当代文化的责任担当。


正如魏青吉老师所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如何寻找到自己绘画语言,并且能与其生存的时代紧紧契合,是艺术家遵从个人经验的真实表达。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各个领域进入一个加速度的现代化进程,水墨创作也随着大环境不断改变。古人的“携琴访友”、“梅妻鹤子”等生活经验逐步被现代化进程所“终结”。体现在媒介的拓宽与表现获得了无限的可能性,水墨在这种压力下也开始寻找新的向度。三十年的实践和积累,水墨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生于二十世纪七零年代的魏青吉和生于二十世纪八零年代的姚浩、蔡海标,他们有着比较接近的时代背景,但因为代际的关系,问题的面向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又有所不同。魏青吉从传统水墨到抽象水墨,再转向了非具象水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符号语言。他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源于对当下的体验式反思,建立了适应自己的方法论。姚浩和蔡海标,在水墨道场中算是“新晋”,他们所处的时代相比较七零年代又有几分优势,在如雨后春笋般的八零展事盛宴下,他们能够享受到近三十年来水墨实验的成果,并且在创作环境、展览机会和市场氛围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姚浩和蔡海标对自身与现实有深入的认识,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作品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风格与问题方向,更注重自身生存经验的内省与建构。


贤空间举办此次展览,试图将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并置而产生对话,更多的想象也将成为展览的“余兴”。谁的时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谁的时代中形成了文化经验和公共记忆。


2016.10.25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