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创立之初,域上和美艺术馆便本着对当代艺术多元、多态和跨界发展的认知,为展示公共艺术做出了准备。今天,华裔德籍艺术家任戎先生在此举办个展,使我们的准备有了用武之地。
任戎先生是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当代艺术家。30年前,他从南京出发,跨出国门,远赴德国留学,最后加入了德国国籍。尽管如此,任戎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华裔身份。多年来,他不断往来于德国与中国之间,从事创作,开办展览,推动中德文化艺术交流。他在德国波恩有一家与波恩市同名的当代艺术馆,在北京宋庄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他把中国当代艺术传播到欧洲,又把欧洲当代艺术介绍到中国。但同时,作为艺术家,他一直不忘初心,勤奋工作,创作了大量作品。到目前为止,任戎在世界各地举办了49场个人展览,大部分是在德国各地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举办的。他在德国和中国的土地上完成作品,又将观赏这些作品的机会大部分留给了德国和中国观众。这也许是一种偶然,但的确有助于其文化身份的识别,其本身便可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活跃媒介。
今天的展览是任戎举办的第50场个展,系于50是一个整数之故,这场展览或有可能被以后的传记作家方便地提起,但域上和美艺术馆却一定不会忘记,因为这是我馆自开馆以来举办的第一场具有公共艺术性质的展览。它将使各位来宾见证,当代艺术不会被封闭在一间展厅之内,域上和美艺术馆也随时准备发挥其室内外空间跨界互动的功能。这就像一个人不能老是呆在屋子里,他需要到户外活动身子和呼吸新鲜空气一样。如果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原来当代艺术是一个活态的生命,需要走向户外,走到蓝天之下,走到公众中间,与环境交流,与他人对话。即便说,公共性之本身就是当代艺术的属性之一,也并非夸张之词,因为公共性代表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代表了艺术向公共空间、向公众生活的回归。到了这个层面,艺术才有望脱离其对个人私趣的玩味,脱离某个小圈子内的自娱自乐,扩大其胸襟与格局,以攸关同胞苦乐和人类命运的抱负,释放出其本真的意义。今天,在域上和美艺术馆开敞的展览空间中,在这个城市环抱而又阳光充足、湖光潋滟的环境中,我们将借助任戎先生的作品,见识到具有国际化品质的当代艺术的胸怀与格局。
任戎的作品从中国民间剪纸出发,借用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构成方式,将人、动植物、原始图腾及其他自然和人文符号进行重构组合,形成了一种生力弥满的二维镂空造型。在释放自由想象力的同时,艺术家寄托了其追踪自然节奏、探寻生命奥秘的热忱。我们注意到,虽然作品中涉及埃及、亚述、印度、玛雅、中国、日耳曼等多种文化元素,但人和动植物的形象永远是主调。它们相互传递,彼此延伸,构成了活泼跃动的生命,并赋予全部图像以繁殖的动力。在这些被任戎自己命名为“混种生物”的造型中,艺术家重现了创世纪的图景,使“万物同源”“天人合一”等东方哲理得到应验。这些作品唤醒了我们对真理的知觉,提示了存在的意义,并传达出对现代文明中异化现象的质疑和批判。
以剪纸为原型,任戎的作品分别呈现出三种形式:铁板镂空装置、单色纸质拓印和综合材料的彩色拼贴。后两种是第一种形式的延伸。单色纸质拓印来源于铁板镂空剩下的余料与宣纸的作用,它们与钢铁镂空装置构成了阴阳相生的奇妙关系。综合材料的彩色拼贴,是剪纸造型与欧洲城市地图或中国古画的叠加组合,其三维关系与绚丽的颜色往复交织,暗示出异质文化的复杂对话。当然,在三种形式中,最醒目的还是第一种,这些由钢铁铸造成的巨型剪纸,跨越了室内外空间,以各种形式排列起来,成为今日展览之具有“公共性”的有力证据。这些作品有的残留着锈蚀,有的经过除锈、打磨和喷色,有的光滑透亮;有的等高排列,有的高低不齐。但皆如地上长出的植物一般。在此,生命的柔韧融化了钢铁的冷硬,散发出生命的温度。当我们正觉得“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在这里得到无声的诠释时,钢板上悬挂的鼓槌,又吸引我们前去敲出声音。于是,形体、声音和我们自己的动作,把我们融进作品,变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2016年8月20日 于东湖之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