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自东传以来,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联系。首先由于传播的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书法艺术相结合,借助抄经以弘传流布,佛教书法艺术得以滥觞。历代佛教绘画艺术更是博大宏丰,展现出佛法的庄严与美好。佛教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互化与融渗,亦是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明逐渐与中国士大夫精神相结合的历程,佛教抄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播,佛像绘画也不仅仅是表现宗派法脉的流传,佛教书画已转而成为文人士大夫用以寄托其情怀的一种艺术题材与形式,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佛道相因——曹万峰、刘凯禅意书画作品展”的主题与呈现,正是中国佛教艺术文化传统的当下具体表现。
曹万峰为“盐阜子民”,河海腹地孕育了他广阔的胸胆和襟怀,早年学书于南京艺术学院,真草篆隶,诸体皆擅,更是年少成名,曾入选“兰亭奖”并获江苏书法银奖,如今已成为了苏北地区书法艺术代表性人物之一,现任盐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从教游艺,弘化一方。万峰兄为人旷达不羁,实则感情细腻,厚道过人。与之相处,醇然有得,心中服贴。每每好酒,豪气干云!酒后挥毫,墨海之中,精神立现!常令我想起草圣张旭的形状:“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癫。”真真也是万峰兄的现实写照也。
刘凯为“古彭英才”,早年习画于南京师范大学,于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其人内心丰美、才情畅达、善于观察世界,尤喜考索自然,是所谓“致广大尽精微”,与之处,触之温,其人如玉,外表谦和,与世无争,实则内心孤傲,说他“致广大”,其文学诗词、植物历史,无所不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信奉饱游饫看,搜尽奇峰打草稿,对于名山大川,边陲风情,说走便走,背包行天下。说他“尽精微”,花鸟虫鱼、亭台人物,工笔写意,一出手,笔底惊涛,毫光绽放!也是早年才气英发,作品多次入选省展并获奖项,近年则蛰居海陵、躬耕绘事,举浑身解数,专攻宗教人物工笔画,如来菩萨,渡海基督,纷至沓来⋯⋯,这些乃是他力图保持道心清醇,矢志精研画艺的当下自我选择。
我与万峰兄的交往源自盐城家乡的美术界交流,与刘凯兄的交往始自南师美院的同系求学,但是真正使我们在生命中产生艺术交集的则是共同在南京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因缘,届时我已在南京大学哲学系、美术研究院任教,刘凯、万峰二君先后挟艺来南大求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坛经》有云:“米熟久矣,尤欠筛在”,六祖慧能虽“闻经悟道”仍需至黄梅求“东山法门”,他们多年在书画领域的求索虽经时间和功夫的捶打,已呈成熟之象,但仍需在南京大学文史哲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提升和点化。他们各自前来,绘画师从吴为山、聂危谷,书法师从言恭达、方小壮等诸家,三年求法,弹指一挥间!其间的辛苦与努力,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吴为山院长曾亲笔题写“曹万峰书法”对万峰兄的书艺加以肯定,鼓励前行。为刘凯则于其《杨枝观音》工笔佛像绢画上题写:“当今画工有如斯定神者鲜见,且神意形通,境远情长,刘君得造化之养,文艺之润,点点杨花,笔笔丹青,玉珠落盘,溪入平川,吾独爱其真也”!
我与二君,平时更多的是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朋友,每每万峰兄挥毫之后,我亦援管而书,接兴于后。万峰兄长于在斗方上创作禅意书法,每帧独立,心意迭出,这是创新与创造,是艺术素养的表达,我也曾为万峰题写“万峰独岫”,希望他在书法的层峦叠嶂中一峰独岫,将禅意书法推上一个高峰,别开新面。刘凯兄于画室作山水坡石,远树寒林,我亦经常应邀题禅诗一首,以作唱和,或描摹罗汉一帧,请其补景,笔歌墨舞,不亦乐乎。
今天,“佛道相因——曹万峰、刘凯禅意书画作品展”的展出,是由薛文岗先生策展,傅礼城执行,大家均是同校同门,同是因了南京大学的因缘,众缘和合,乃成此展。我很荣幸的担任学术主持,借用“佛道相因”作为展名,乃是2012年随吴为山先生赴美举办“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时,先生题写“佛道相因,老君如来,诗画墨彩,中西和谐,世界对语,文化高台”以赠作为鼓励,借此与诸君共勉,作为共同前行的方向。
预祝“佛道相因——曹万峰、刘凯禅意书画作品展”圆满成功!是为序。
- 标签:
- 书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