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常 -- 张洁 张萱子工笔双个展

  • 展览时间:2016/07/30 — 2016/08/202443
  • 展览空间:贤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今人聊起宋画,都说宋画是中国画的登峰造极。我认为不精准,建立在艺术的脉系中,宋画只能说是中国画技法层面的高峰,尤以工笔画更为显著。绘画从古代公共空间转移到书斋文化的绢素媒介,宋人对线性造型和物象晕染都建立在彼时的技巧高度。如果说,这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那么,在全球化的当下,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显然有些不和谐。中国画真正的高峰在哪里?这是如今艺术家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提到继承传统,人们的选择往往会仅从传统绘画的图式入手,甚至伴随自己终老一生。这种因袭蹇钝的“文化自觉”恰是对传统的不尊重,我们在“文化自觉”的同时忽略了“文化自醒”。传统是前人对属于自己时代经验的当代表述。仅仅停留在传统图像及技巧的“窃喜”中,势必会造成观察视角的缩小。这并不是要艺术家否定传统,而是指艺术家应当关照社会和自我对当下社会现实做技法的注释,不能单单只是模仿沿袭,要建立新图像机制,更要建立完善当代的内核。


同样生于1989年的张洁、张萱子两位艺术家,她们在学院教育的体制下,对传统工笔的技巧做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但她们并没有因此停止脚步,在敬畏传统同时,又在当代社会现实中解构与重构传统,进而形成“新传统”语言。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工致日常所见及所想,关照个体生命经验与社会现实的契合。在画面的呈现中,勾线与色彩晕染都呈现出自己的独有气质。同时,这种气质也承载着绘画观念和语言创新,她们不仅对传统工笔画进行了语言体系的修正与拓展,又强调了主体性的审美塑造经验,揭示了当代生存的境遇。


张洁的作品以童年的切身感受结合历史典故,通过人文关怀的注入营造了童年时代的淡淡忧伤与憧憬。而在张萱子的作品中,能感受到经由思辨后对美好事物的怀疑与再审视。两位艺术家同样持有对当代“新传统”工笔画的敏锐与灵性,通过“工常”展览,以期在工笔画本体探讨中,找寻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印象。在展览后的“清零”过程,或许更应该对不确定的未来做递进式的探索。


2016.7.24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