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 -- 徐帆 x JOE HEDGES 雙人展

  • 展览时间:2016/07/30 — 2016/08/151740
  • 展览空间:思塾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美国艺术家Joe从美国的西海岸出发,继续向西,漂洋过海,就到了东方。西方,再向西,终至东土,这种悖论似的表述,是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经过大航海时代的印证,才成为人类的常识。中国艺术家徐帆,“徐”“帆”二字有“徐徐之帆”之意,这种韵调似乎更贴近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气度。东西方的分法,是历史上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在现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概念中,只能用一条不规则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硬生生划开。在地球的理论模型中,没有所谓的东西方,没有开始和终结,东西方观念仅仅是历史的遗产,当代移动互联网、信息流带动的文化交流中,这种分化越来越模糊。



从郑和下西洋的炫耀国威,到大航海时代的经济贸易,再到近代的海上战争,至今全球政治、经济似乎还沿着海浪的曲线随时波动,但是一百多年来,文化交流的“徐徐之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是一种对话和融合的力量,电子技术逐渐打通了我们生活的某些细节,文化隔阂在当代的青年文化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徐帆用自己的“艺术公式”用演绎的方式回应“李约瑟难题”,Joe用90年代的电子设备重构“信息帆船”。很长一段时间,帆船、海洋成为文化交流的一个意象,不过90年代之后,电子游戏、世界快餐、体育娱乐把中国青年一代与世界联系的更为紧密,生活语境的各种“洋”物件基本消失,留下的是对“漂洋过海”的文化、生活的拥抱,而这种看似模糊的生活边界又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徐帆、Joe的作品呈现的正是90年代以来二人生活经历中,所思、所想、所作的作品,时代与个性完整统一,我们甚至能从作品中闻出90年代老电器的味道。


本次展览,我们在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在东西方的文化通道中,在历史和空间的跨度中,迈进一小步,在北京的暴雨之季,漂洋过海来看你。


--高登科



漂洋过海,是距离的探索。当我们谈起漂洋过海,你也许会听到孤独的钢琴声;帆船扬起的号角;机器的轰鸣声;人们的问询,好奇,质疑和欣喜。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一步步打破地理上的距离,然后开始打破思想上的距离,认知上的距离甚至是文化上的距离。


漂洋过海,是世界另一端的那个青年向你发来的一个眨眼表情。这个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很近又遥不可及,信息时代的代码们,精确的令人惊叹,但是人心,却似乎永远无法被编译。


漂洋过海,是机器和人手的互相拉锯。在我们可以复制翻模制造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手,大脑和心,又开始扮演什么样的新的角色。

而真正的漂洋过海,也许是每一个经历过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青年内心最深层的问号:在文化和信息之间,在一个父辈为我们拓展出的越来越大的世界里,我们是谁?属于这个土地的古老的一却好像都在远去,但那几千年的认知深藏血液,无法抹去。来自海洋那边的一切给让我们眼花缭乱,却得心应手:我们渴望,学习,我们审视自己,我们翻阅古籍想找到答案,我们飞行几千里,想“寻回”自己。但谁又是更真实的呢?我们寻找的到底是什么呢?


洋的概念还在不在?我们无法停止思考,也许她便无法消失。


--林介眉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