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悟”是心中有悟,“心悟”是心中有感动后悟出的“大智”,是综合了所有的具备而修炼成的“平常心”,或者又可以把它看作是“愚”。
几年前,我和一批画家去云南,在泸沽湖畔见到一座弧度很美的小山坡,山脚是错错落落的房子,很有画面感。我随口一问,那山坡有多高?有人说八十米,有人说是九十米,或一百米,众说不一。此时,正好从村子里走出一个赶着羊群的老农,想来老农会知道那座朝夕相处的小山的高度。于是,我上前问询,老农回头望了望,说了一句“你心里想有多少高,那就是多高了。”我不由愣了一下,忽而悟到,老农的回答充满了智慧。
我想,这心中认定的高度,一定是你对这片山峦的感悟和平常心。你看那波光闪闪的湖水,那绵延曲折的山路,那云朵飘忽与山巅的游动,是否都会对山头高度的测定有所作用。或许,“心悟”正是从湖水、山路、云朵的飘忽和山峦的隐现中而来。以此拓展到音乐、美术、文学等,那悠悠扬扬在空间传送的各种声音,那自然间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景物,或者是大街上熙熙攘攘行走的人群等等,不就是我们作曲,填词,又或是画的线条、色块,以及写的故事和情节所依据的生活吗?或者说那些旋律,某种节奏、意味,以及一段一段的悲欢离合,会给我们有所感动,会注入到你的心中。那么生活就一定会使之悟出万般情感,和创造出新的境界。
回头看看我的绘画经历,最先是如实地描摹自然景物的。当面对一片风景,一隅静物,一个工人或者一群学生时,只求认认真真画出对象,并努力画“像”,炼就功夫,发奋练手而不过心,毫无感受而言。有一次外出写生,拿回的作品竟然可以接成一幅长卷。这才让我发现,那种一味的追逼自然,缺失自我的感受,会让作品变得如此乏味,或许也因为没了“自我”,而使我产生莫名的失望和空落。
艺术不是热热闹闹的再现,而是寂寞孤独的修炼和“心”的表现,艺术是一种“心悟”。山间明月与江上清风,它们之间有蕴藏的意韵,和无尽的诗情,那是一种空灵,一种气息;登高望远,“情”可满山,“意”可溢水,那“情”、“意”就是“品格”和“韵味”。而所有这一些,单靠逼真描摹是无法获取的,也只有心悟万物,才能得到格调和风韵,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就绘画而言,尤其规律,图式、线条、色块、构图,塑造等等,再进一步,就有节奏、构成,重组和形式。如若有了“心悟”,那就又有了诗性、精神、气息、风格和境界。换句话说,就有了诸如前面所说的你心中小山坡的高度,在绘画上,也就成了你的语言和面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