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没有终极目标的旅程,那么,艺术就是这一旅途的风景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的乐音与印迹。如果说,“和声”是不同乐器和人声的共振,那么,“夏日三重奏”这个艺术活动就是远霐、庄子、何平三位各具艺术风格与生命个性的当代艺术家在2016的初夏为我们联手演奏出来的一场具有“复调”性质精彩的音乐会。既有“和声”,又有“复调”。这是我们用“复调中的和声”来命名和阐释《五月的三重奏:远霐、庄子、何平油画作品集》的根本原因。
“复调”这个词,多用在音乐艺术领域,移之于此,能够有力地揭示出远霐(王新箭)、庄子和何平三位艺术家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视觉图像。
远霐(王新箭)的作品清静而又安宁、冷峻而又温暖,那些飘渺的山峦、遥远的树木或近处的花卉,所有物象令人感觉陌生而又无不涌动着生命最原初的激情与爱意。远霐(王新箭)是一位成熟的画家,扎根于禅心与佛性的深处。他擅长在天然而源始的背景下领会昨世今生的烦忧与欢乐,并寻找一条超越悲苦随缘修行的觉解之路。这或许是一位艺术家乃至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要追寻的终极目标,即找到关于生命与存在的真理。
静静地凝视他的画作,我们发现,远霐在认识自我、参悟命运的道路上,比我们许多人都走得更远更深。或者说,当他在画面中情不自禁地画下自己眼前的梦境与禅境的时候,他想要得到的并不是群山与万物的镜中倒影,相反,他期待的是将日常生活中梦想与现实的关系颠倒过来。这样,涌动人心的炽热欲念和喧嚣景观与在远霐(王新箭)的油画转化为一幅幅“清凉”的图像。
庄子多年来一直痴迷于他的花间集油画系列,他不断拓展并推进着自己的绘画题材与表现语言。在花间集油画系列中,庄子持续探索以花卉寓意生命的丰富的可能性,从旱金莲到曼陀罗、从生命的欢欣、伤怀到释然、领悟,从题材与色彩的自然转换到油彩晕染感觉与素描线条的微妙效果,他用日臻圆熟的艺术手法与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响应着生命的律动与时光的流逝。庄子以花喻人,无论是“问红”、“采蓝”还是“饮绿”、“掬墨”,在这一组组画面中,视觉上的重复与生命力的繁盛与坚韧互为能指或意涵。通过投射在画面上的花影与梦境,庄子引导着我们以一种别样的眼光来聆听和领悟生长在高原之上的旱金莲无言的低语和诉说。一幅幅画面无处不弥漫着人们对美丽事物的爱慕、赞美、珍惜与挽留,同时还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喟和生命终结的预示与隐痛。
何平从小受到母亲的艺术熏陶,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一直伴随在他成长的每一个人生阶段。他的作品率性、自然,一派天机自张的随性气象,全无绘画法则、规范与主旨等束缚的半点痕迹。与普通艺术家不同,何平并没有职业艺术家的学院经历,也从不在艺术界的“江湖”找热点、博声名,而是一直遵从自己内心的要求自发地、独自地、安安静静地进行艺术创作。这种自由自在创作状态异常珍贵,它让何平幸运地从当代艺术形形色色的艺术时尚和商业喧嚣旁逃离开去。从图像的特征看,何平画山、画水、画树木花卉,时时处处流溢出一种纯粹的自发性绘画冲动和生动气息,给人们带来远离都市日常生活的诗情画意。而从创作语言看,何平没有出自学院写实语言训练的沉闷技术与僵化套路,他笔下的物象与心绪来自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它们奇特而又熟悉、真实而又陌生,有着似假实真、非旧非新的独特艺术气息,而这样的艺术效果,正是何平自由无羁的心灵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绘画语言水到渠成的体现。
在“图像的复调”之中,我们同时听到了远霐(王新箭)、庄子和何平三位艺术家奏出了同样节奏与韵律的“生命的和声”。仔细聆听,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声音在三人的艺术交响曲里由远及近、愈加清晰。他们的图像各有差异,但他们并不是在自说自话,而是在用一种直达审美感知与生存经验的词汇与语调在进行奏鸣,奏响着一种超越视觉现象和声音现象的和声,一种来自于别一个世界的生命和声。在他们的绘画中,万物各得其所、各行其宜,人生安详的、平静而又活泼自在。这样的世界透露出一种大境界、一种大觉悟、一种大智慧。从他们的和声里,我们仿佛听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澄明之音,也听到了《金刚经》中对“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超越境界的描绘基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参悟与洞悉。
也许,我们不能说远霐(王新箭)、庄子和何平三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已经完全达到了人生觉解与艺术表达的完美境界。然而,只要我们放慢脚步,慢慢欣赏,我们分明能够从他们在《五月的三重奏》所展示的作品中洞悉到一种如鱼饮水般的自在与欢喜、体悟到一种从烦劳操持的世俗事务中解放出来的恬淡与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