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迁徙·守望——陈守义旅欧作品展”策展手记
文/王卫东
陈守义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教学实验的创始人。早在1986年初,陈守义在法国研修回国不久的一次汇报作品展上,浙江自然博物馆——当时省内唯一的一家收藏油画的博物馆,收藏了他在法国个展上的作品《巴黎之春》——这在当年是一张很富现代感的作品,现在看来显然是他巴黎个展上的代表作之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三十年已成往事。然而这三十年间,是陈守义面对传统与现代进行反复、交叉对话与思考,在艺术实践与艺术教学在多角度跨界与交融中,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十年。不过到目前为止,他的影响主要在综合绘画教学的开创性实践,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艺术实践上。
显而易见,人们对他在具象艺术上的探索和成果的认识并不全面。因此,我们选择为他举办一个相对具象的写生展,以展现他艺术探索的另一面,就显得很有意义了。由于陈守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探索,并不是单向发展的,而是反复与交叉进行的,甚至表现为互为影响,又互为促进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他艺术实践那另一面探索和成果,就同样显得很有必要了。因为揭示他在“迁徙”与“守望”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许会加深我们对他艺术人生、艺术经历和实践经验的认识。
陈守义先生1944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72-1978年曾在江苏省南通市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从事美术工作,1978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任教。
1984年,陈守义受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学校派遣,与冯法祀、蔡亮先生一起,赴巴黎国际艺术城参加“吕霞光夫妇工作室”揭幕仪式。之后在法国,对西方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教育进行深入访问、考察和研修,为期一年。这一年对陈守义来说,是他艺术视野与艺术观念发生重大影响的转折点。这一年的旅欧艺术生活给他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由于艺术城给予在那里居住的艺术家免费参观国立与市立博物馆的通行方便,他参观了众多闻名于世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活动。琳琅满目,令人神往。可以说,中世纪以来艺术繁荣的丰富传统,以及二十世纪以来现代艺术进程的多样变化和丰硕成就,对他印象深刻。陈守义应邀给文化部法文版《人民中国》杂志撰写的回忆中写道:“曾经对我国油画界影响很深的法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精美艺术,深深地吸引着我。如果说,欧洲这个首都对我有什么依恋的话,那就是这些杰出艺术家的作品。”(世界艺术家之友,新美术,1987.1)。
陈守义对我说过,他喜欢米勒的绘画,我想也许是米勒作品中那种浓郁的农村生活和田园气息感染了他。他回国后也画了不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与风景作品,还撰写了《访巴比松村》介绍米勒故居(浙江画报,1987.5)。不过,当我再次打开他当年发表在《新美术》(1982.2)和天津美术出版社《素描》专集时(1981.7版),这些作品所呈现的那些当年学子所熟悉的,在文化部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观摩展上陈守义的素描作品,使我突然联想到米勒的素描,我惊喜地发现那种浑然天成的凝重表现与法国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是多么神似。这甚至使我想到他后来的那些水墨和抽象绘画作品。
1985年,陈守义在巴黎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在二十余幅写生和创作作品中,《山城》由法国艺术交流公司收藏。展览期间还接受巴黎电视台现场作画采访。作品《巴黎之春》、《水乡的回忆》还参加了巴黎国际艺术家联展。
陈守义回忆道:当年85新潮国内热潮向西,而我当时虽身处西方,却心归东方。当年为筹备个展的作品时,有个念想:使我特别敏感地意识到,所谓艺术家的“身份”。所以出现了个展上那些画作。
显然,当年在巴黎写生的《巴黎之春》和《水乡的回忆》,因为使用中国皮纸、墨与油彩相揉合,使作品颇具现代感和东方的韵味。这些作为综合绘画较早的一次实践,是他既经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又发自内心的心灵感受的探索。1986年底-1988年,我和郑毓敏先生分头去各省举办“浙江自然博物馆馆藏现代绘画展” ,我去了陕西、河南、江西、福建等地,《巴黎之春》总是格外引人注目,成为观摩和学习的对象。
陈守义曾说西方现代艺术是他西方考察的重点。1986年,他曾写到:“在现代艺术展览会上,我看到经过长期积累的传统艺术价值受到彻底的否定,新时代的艺术家正以不断更新的艺术观念和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执着不懈地探索着未来的道路”(世界艺术家之友,新美术,1987.1)。回国后他写了考察论文《克里斯托弗与他的景观艺术》和《现代壁挂艺术》专题考察报告——《西方现代壁挂艺术》刊登在《新美术》(1987.2)和《现代设计——壁挂艺术》(浙江美术出版社1988.10版)。
陈守义先生关注现代壁挂艺术,是从他在巴黎结识对中国充满友好的万曼Maryn Varbanov(1932-1989)先生开始的。万曼先生是保加利亚人,1953年毕业于索菲亚艺术学院,又留学中国,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母校创办染织壁挂系。作品入选瑞士洛桑第五、第六届国际壁挂双年展,他被保加利亚授予功勋艺术家称号。后旅居法国,是现代壁挂艺术的先驱者之一。
在与万曼先生的交往后,使陈守义先生渐渐对壁挂从手工艺制作的传统技艺,走向现代的观念和形态变革的进程,有了兴趣与了解。现代壁挂艺术冲破了艺术创作中分类过细的束缚,它既不是单纯的墙面装饰,也不是某种脱离特定环境的编织游戏。它首先是一种创造,一种艺术家对材料的观察、选择、思索,加之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的创造。不过,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艺术难道不会对陈守义先生以后跨界与融合有所启发意义吗?陈守义当时感到这种软雕塑般的现代艺术,如果与中国传统的编织文化想融合,会有无限拓展的空间。他向万曼先生提议,希望他考虑再次回到他曾熟悉的中国,在浙美开设壁挂工作室,他的意愿和万曼先生一拍即合。陈守义先生当即在万曼先生家给肖峰院长打电话,介绍万曼先生的近况,提出学校邀请他的建议。1986年4月万曼先生被聘为浙江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创办了万曼壁挂研究所。(匠心文脉--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八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版,P159-163)
陈守义先生在巴黎还完成了王德威先生想在巴黎为浙江美院建点的嘱托,促进了在巴黎国际艺术城建立第一个中国美术学院使用的工作室——万曼夫妇工作室。(匠心文脉--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八十周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版)
1985年9月,在陈守义先生即将离开巴黎前夕,在与赵无极先生的通话中,赵无极先生对他说“我刚从杭州(指他在浙美举办的短训班)回来不久,感到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但是,国内以画种为专业进行教学,分得太细。” 陈守义后来回忆道:“赵先生的感言,实是基于他对绘画的本质意义和教学的进行方式,所持的一种不同的认识提出的。如果当时我没有在法国历经一年的感悟和思考,可能并不会理解这段话的内在含义。” 这可能是陈守义先生后来进行综合绘画教学实验的最初共鸣。(漫歌怀记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华诞回忆录,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2008.4版,P429)。
从法国归来后不久,陈守义就先后创作了《牧羊少年》、《藏女》、《风从远方来》等一批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他严谨的画风和探索中国古典主义的努力,是国内后来的古典主义油画风的前奏”(高天民2006浙商油画拍卖导言)。
1987年陈守义先生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邀请,赴京讲座。同年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受聘为浙江省教育研究会副会长。1989年他的作品《静静的村庄》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作品《林间》参加全国水彩画展,获优秀奖。作品《水乡的回忆》参加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访法艺术家作品展》。1990年作品《晚归》参加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展,获优秀奖,同年继续创作以藏民生活为题材的系列油画作品。1991年入选《东方油画》年度年鉴。作品《林间》及创作体验文章刊登台湾星狐出版社《大陆水彩名家技法》。作品《走亲》参加香港《中国现代油画展》。1992年作品《傣乡行》、《苗女》、《故乡曲》等分别参加新加坡、印尼等国举办的《中国现代油画展》。1993年开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月,台湾台北御殿画廊举办《陈守义油画个展》,出版《陈守义油画》。作品《牧羊少年》参加澳门市政厅主办的中国油画展,并出席开幕式,接受澳门电视台直播采访。台湾《美术家》发表《江南曲》等10幅作品,并刊登艺评《画家的情思》。
1993年他在美术教育系本科毕业班在他指导“综合绘画”创作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4年9月正式起草成立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工作室并进行本科生招生的报告。同年出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学部副主任,主持综合绘画教学实验,兼任综合绘画工作室主任、导师。从这年到2005年,是他最繁忙也是最辉煌的时期,他在现代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上取得双丰收。1998年他出席全国20世纪美术教育研讨会,发表论文“兼容并蓄综合创新”;1999年3月主编《综合绘画》专集(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教学实验文献·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并召开“综合绘画教学实验研讨会”,接受CCTV美术星空栏目专访,由CCTV制作并播放综合绘画教学实验专题片《探索新空间》;2000年1月综合绘画系成立,他任系主任;2000年2月编著《素描构成表现》和《材质构成表现》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10月综合绘画系更名为综合艺术系,由他继任主任;2004年他主持的综合绘画教学成果,被评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十五教育部普通高校重点教材,浙江省精品课程;2005年12月专著《综合绘画教学、个案、教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主持举办《综合绘画从综合绘画到综合艺术教学是周年展》;2006年1月主编《迁徙者的家园——从综合绘画到综合艺术教学10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创作上,1995年他创作《故乡情怀》系列纸上作品,并进行综合材料绘画实验;开始以《正月》为主题的创作实验。1996年发表《乡居》和《故乡情往》系列作品以及《风声与牧歌》等10余幅油画作品。1999年《新意象启示—陈守义作品集》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2000年创作“金秋”等系列江南风情油画。2003年作品正月系列之—《中国红》,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05年正月系列作品160号、161号,参加综合绘画教学十年成果展。
陈守义先生在中国艺术教学上的贡献在于,他以敢为人先的精神,1994年使现代艺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引入到中国高等艺术教学中,又使这种教学兼顾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画论与画理的教学。这在当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他创造性地把综合绘画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在教学实践上改变了以往单一写生基础的训练框架。
2006年陈守义退休以后,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活动。2006年6-10月他在欧洲旅行写生。2007年3月,在宁波美术馆举办陈守义艺术展,展出《正月》和《远去的家园》两个系列作品;作品《正月43号》由宁波美术馆收藏。出版《正月——陈守义作品》画册。5月作品《风景》参加中韩著名艺术家邀请展。2009年他赴香港参加《当代百名老艺术家书画邀请展》开幕式,展出作品《树声与牧歌》等。2010年5月,在南通市中心美术馆举办个展《境生象外——守义艺术展》。6月-9月旅居德国,从杜塞尔多夫出发到德国南部,经法国到瑞士等地旅行写生。12月,光之舍艺术沙龙举办《印象欧洲——陈守义作品集》展。2011年4月,沿绍兴、诸暨等地旅行采风。9月,为绍兴大通学堂创作辛亥革命英烈历史画,《期望——秋瑾》、《乡愁——徐锡林》和《曙光——陶成章》等油画。
纵观陈守义先生的艺术创作,他在不断地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的同时,一直又坚持着写实绘画的创作,虽然各时期比重各不相同。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西方艺术潮流的昨天和今天往往是不分先后地来同时来到我们的面前。艺术并没有发展这一说,艺术不存在新旧之分,只品质之别。艺术样式也没有好与不好之别,是多元并存的。艺术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视觉艺术,艺术是画由心生的创造。重要的是我们想说什么,而不是我们只能怎么说。陈守义与我聊天时说起85年,在赵无极先生家中,赵先生对他说,巴黎装饰艺术学院请我去主持绘画工作室教学。学生们知道我是抽象画家,第一天上课,同学们都带作业给我看,我一看,所有的人都胡乱瞎画一气。第二天在布置作业时,我要求大家从写生开始。赵先生的这段话,或许可能深藏着很多道理,可能有所谓法度问题,也可能包含着当艺术逐渐远离原始感官的体验之后了,应该返回到那种体验的道理。
这次陈守义先生的个展其实就是以旅欧写生与由写生延伸的作品展。他几度赴欧写生,时而严谨,时而放松,独自闲行,自由书写。展现了一位艺术家通过写生积累视觉经验的重要性,也体现了通过写生探索着多种绘画语言与表现的可能性。
感谢陈守义先生在我馆收藏他作品三十年之际,接受我们的邀请举办他的旅欧作品回顾展。这无论对陈守义先生艺术个案的研究,还是对我馆绘画收藏工作的回望,都有着启迪和纪念的意义。
张辛可后记
在我的记忆里,陈守义老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型画家;在我的印象中,他的思想和思绪一直蛮年轻,保持一种创作和艺术突破的“说法”、“念头”和实践。
陈守义老师的太太王善钰老师是我的恩师之一,她在染织和服装设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上,在中国美院(原浙江美院)和中国是前辈性人物,有蛮多的开创性。
陈守义老师的哥哥陈守烈老师,是我在拱墅区业余美术大学油画班的老师(同班的有全小凡等),我的油画毕业创作《反右倾翻案 促工业生产》,陈守烈老师和徐永祥老师是指导老师。毕业展在湖滨“西冷印社”展出。
陈守义老师烧一手实惠而美味的好菜,那时我在他家里蹭过好多餐饭。他的两个儿子也很优秀、有出息。
在此,我祝愿陈老师、王老师艺术生命长青!身心愉快、健康长寿!也祝他们的家庭幸福和美!
- 标签:
- 陈守义
